1977年刘源致信邓小平,信中提及其想考大学

引言

1977年8月6日,邓小平在北京主持了一场教育和科学的座谈会。

从今年开始,我们会改进招生的步骤,让大家的报名过程更顺畅。该在这一年完成的事情,大家一定要抓紧时间,不要拖到明年去做。

查全性教授提出的招生改革方案,得到了所有与会者的赞同。邓小平稍作思考,随后果断拍板决定:

为了回应大家的期待,我们决定进行调整,今年会重新恢复高考制度。

正是邓小平的一句话,让许多知识分子的命运瞬间发生了巨大变化。

我打算上大学。

1977年的8月21日,北京的大街小巷里,长安街上空的广播里,传来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从这一年开始,高考制度重新恢复了。

尽管会议上的决定还没有详细的后续计划,但在邓小平的主导下,消息传播得非常快,像风一样迅速传遍了全国。

在北京起重机厂工作的刘源听了这话,心里也激动不已。

10月12日,国务院发布了邓小平同志指示制定的《1977年高等院校招生工作意见》。文件中明确表示:取消推荐制度,重新实行文化考试,并根据考试成绩择优录取学生。

一个以公平竞争为基础,能改变个人命运的新时代已经到来。

正当刘源满怀希望地提交了申请,工厂却决定不让他参加高考。

原因是:年纪太大了。

那一年,刘源才刚刚26岁。

工厂里还有九位比他更资深的同事,他们的年龄都刚好符合要求。

刘源心里跟明镜一样,明白问题的根子没那么简单。

1965年8月,刘少奇在家里听取了儿子刘源对自己在军队锻炼经历的详细汇报。

他的爸爸是刘少奇。

受父亲的影响,在那段难忘且特殊的日子里,刘源不可避免地学到了一些东西。

从小,刘源就接受父亲严格的教导。到了十四五岁,他光荣地参军了,在公安总队服役过。在六十年代,刘源在全军的大比武中表现突出,荣获了特等射手的崇高荣誉,并且有幸被选为“十一”国庆游行的国旗护卫队员。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父亲的精心教导,也离不开刘源自己的不断努力。

时间过得真快,刘源也受到了很大的触动。1968年12月24日,刘源从北京四中顺利毕业,然后坐上了火车,去了山西山阴县,开始了他的农村生活。

刘源对那天的情景至今难忘,火车站的月台上人来人往,送行的人们纷纷与亲人告别,每个人的心里都涌起了一丝淡淡的伤感。

只有刘源的妹妹去送他。

现在,刘源心里充满了对未来方向的困惑,完全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面对前来送别的妹妹,他不敢看她的眼睛,急忙上了火车,很快躲进了车厢里,不见了人影。

妹妹泪流满面,站在窗前急切地喊着。直到列车即将启动,刘源才透过车窗玻璃与妹妹匆匆一别。

“源儿哥……”

刘源只听见透过玻璃传来妹妹的一声呼唤,那声音很快便消失了。

毛主席和刘少奇一起拍照留念

时光飞逝,刘源忍不住想起了过去的自己,低声喃喃了一句:

那时,我内心既没有被召唤的热情,也没有对未知领域的恐惧。

在城市长大的孩子看来,农村的生活条件要艰难很多。但刘源面临的困难还不止这些。幸好那时善良的村民们对这个远离家乡、离开亲人的小孩给予了帮助,才让刘源没有对生活失去希望。

在周恩来总理的关心下,刘源离开了白坊村,这个地方是他生活了七年的家。离别的那天,村里的老少们都来为他送行,许多人忍不住流下了眼泪。刘源知道,他将永远怀念这个地方。

刘源回到北京后,被安排到北京起重机厂工作。

在厂里,大家都知道刘源是个什么样的人,所以都对他很好。刘源的师傅田文奎,一个有经验的老工人,曾经说过:

“白天黑夜,我和刘源总是待在一起,他是个非常正派的人!”

平时休息的时候,刘源经常和工友们聚在工厂里,聊些生活中的事儿,说说家长里短,大家越聊越投缘,感情也越来越好。

两年过去了,恢复高考的消息终于传来了,这让刘源感到这是改变命运的大好机会。

图|邓小平、周恩来、毛泽东、刘少奇在天安门广场合照留念

1977年8月的一天早晨,北京起重机厂贴出了上级发来的通知,公布了招考的要求。刘源认真看了报名条件,发现自己符合条件,心里非常高兴,马上提交了申请。

让刘源没想到的是,他的申请很快就被工厂拒绝了。

刘源对超龄的解释并不认同,他清楚自己被退回的原因远不止这么简单。更让他心痛的是,工厂竟然因为年龄问题,无情地拒绝了包括他在内的另外九位工友的申请。

刘源心里很纠结。按照报名规则,他完全符合条件。再看看具体要求,高考对“老三届”毕业生格外照顾,这些人普遍已经超过正常年龄。

他们比我年长。

刘源决定写封信,不仅限于此,他还打算给邓小平写一封信。

虽然时间已经过去很久,刘源仍然记得很清楚,那封信很短,只有一张纸。信里,他诚实地讲了自己提出的问题,然后认真地把地址写在了信封上。

中国共产党中央的邓小平副主席

刘源心里很着急,没想到才十多天就有了回音。不仅他自己可以走了,和他一起因为高考被退档的九个工友也能一起通行了。

1960年11月5日,刘少奇带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代表团前往苏联访问。

在申请过程中,刘源填了审核表,除了父母信息和个人基本资料外,其他地方他都只写了“人人皆知”四个字。

刘源和他的八个同事,幸运地获得了北京市高考的最后十个考号。距离高考开始,只剩下一周的时间了。

感谢母校的培养

刘源给邓小平写信,这是因为他对长辈的尊敬。以前,在革命战争的年代,他的父亲和邓小平先生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在那段充满困难和挑战的日子里,他们始终坚守着真理。

关于邓小平的批示内容,刘源并不清楚。他只知道邓小平把批示给了北京市委书记吴德,吴德又转给了北京市委负责招生工作的同志,最后才层层传达到厂里的相关工作人员。

1979年初,王光美去见邓小平,提到了刘源写信希望参加高考的事情和邓小平的回复。邓小平只是微微一笑,没有说什么。

刘源现在已经在上大学了。

刘源高考结束后,填了两个志愿。

我第一志愿填报了北京大学的哲学系,第二志愿则是北京师范大学的历史系。

高考成绩出来后,刘源的成绩远远超过了他第一志愿北大的录取线,但北大哲学系还是反复考虑,迟迟没有下定决心。

图|1055年,北京师范学院(现在叫做首都师范大学)正在建设中。

自80年代开始,北京大学派了一位老师专门去拜访刘源,询问他是否有意报考北大,那可是他当初的目标学校。

过去做得有些不对,但现在也许还有机会改正。

老师说的话特别真诚,让人听了心里暖暖的。

你之前学的是哲学,现在又在学历史。你更喜欢哲学还是历史呢?

刘源非常感谢老师的关心,但他还是礼貌地拒绝了。

高考结束后,我没有被我首选的大学录取,于是按照常规程序,我把申请转向了第二志愿。

北京师范大学收到刘源的档案后,也犹豫了一段时间。

北师院历史系77级的学生班主任周兴旺当年住在北京市崇文门内的一个旅店里。而这家旅店,正是当时北京市高校招生录取的地方。

在周兴旺的家里,摆放着20份井然有序的档案,这些档案都是北京市高招办精心挑选出来的。当时,高招办的一位负责人手里拿着两份档案——一份看起来比较厚实,另一份则相对较薄。他问周兴旺,希望他自己选择一份。周兴旺想了想,觉得选那份厚实一些的更好。

这就是关于刘源的资料。

图|崔耀先(原北京师范大学院长兼党委书记)

针对是否接收这位学生,北师院的领导们专门开了个会,仔细讨论了这件事。在会上,崔耀先(后来成为北师院的院长兼党委书记)凭借出色的讲话技巧,让在场的所有人都同意了他的看法。

刘源回到北京的时候,说自己因为生病患了肝病。因此,北师院决定先给他进行详细的体检。如果体检结果显示他的身体状况符合要求,自然就能顺利入学。

刘源到崇文门的一家旅馆登记入住时,周兴旺特意陪他去了同仁医院做了一次全面的健康检查,结果一切都很正常。

1978年3月8日,刘源凭借高考的好成绩,顺利进入北师院历史系。

刘源对被北师院录取感到非常高兴,这预示着他人生中的新篇章即将开始。

虽然北京大学曾经给出补偿,刘源还是深深记着学校的恩情,没有忘记那些曾经帮助过他的老师,所以他决定留下来。

刘源在北师院学习的四年里,得到了很好的教育。即使过了很多年,每当他回忆起那段学习的日子,总会想起一句话:

要是没有周老师当年那句“选个高大的”,今天坐在这里的就不会是我了。

退休后的刘源,心里总是挂念着他的母校。每当有空,他都会回到学校看看。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的刘屹院长曾感叹道,尽管戚国淦先生、宁可先生和齐世荣先生相继去世,刘源先生即便工作再忙,也会抽时间特地前来,表达对他们的尊敬和告别之情。

刘源给自己的母校捐赠了他的将军制服。

2016年3月16日,就在全国两会闭幕的时候,刘源将军特意来到首都师范大学,把自己退役时穿的上将军服捐赠给了母校。

军装里装着忠诚、激情、使命和献身的精神。他把自己心爱的上将制服慷慨捐赠给母校,以此深情地表达对母校和恩师的感激之情。他铭记母校在困难时刻给予他的宽容、关怀和悉心培养。

在捐赠仪式上,刘源激情四溢的发言让人感慨良多。

在捐赠仪式前,刘源特别叮嘱学校,要求仪式简单低调,不要浪费人力物力。仪式结束后,刘源去了学校食堂,与老同学聚餐,一起回忆过去求学的点点滴滴。

2019年3月16日,刘源再次向他的母校——首都师范大学慷慨捐赠了他亲手撰写的最新著作。《梦回万里:卫黄保华——追忆父亲刘少奇与国防、军事、军队》一书,共有160册。

为什么选160本?这个数字背后,也藏着刘源特别的含义。

在这批书籍中,120本是为了纪念父亲刘少奇诞辰120周年特意挑选的,另外40本则是为了纪念自己入学学习40年的特别时刻。

首都师范大学校友会为了表达对刘源的诚挚感激,特别赠予他一幅由该校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副院长、知名青年书法家解小青精心创作的书法作品。

戎旃泮水,心怀感激,无边的思念。

王光美这次罕见地走后门。

1982年,刘源从大学毕业了,那时候社会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对他来说,就像经历了漫长的风雨后终于看到了彩虹。

从上学起,刘源就体验了各种生活的滋味。直到26岁那年进了大学,他的生活才有了大变样。现在,眼看就要30岁了,刘源开始认真考虑自己的未来,想着将来要往哪儿走。

在刘源下乡的时候,他去了山西山阴县的白坊村劳动,对那里的百姓生活有了很深的体会,并受到了朴实村民的关心和帮助。这段日子让他觉得有义务再次回到农村,用实际行动真正为百姓做些好事。

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以务实的态度和深远的视野,带领国家走上了发展繁荣的道路。邓小平提出的“改革开放”政策,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腾飞,使中国逐步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他主张“摸着石头过河”,强调实践出真知,这一理念至今仍对中国的改革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邓小平还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为解决香港、澳门问题提供了创新性的方案,推动了祖国的和平统一进程。邓小平的思想和实践,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智慧和胆识,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学习。

刘源刚踏入职场时,那时是他大学毕业不久,和现在的年轻人相比,当时的情况自然大不一样。再加上刘源自己的条件也不错,他可以选择的道路其实很多。

他可以选择在北京攻读研究生,有很多资深教授愿意指导他;也可以选择出国深造,拓宽视野。如果不想离开,他还可以担任领导的秘书,稳固自己的职位。在人生发展的道路上,他确实有很多选择。

刘源没有选择现有的道路,而是坚定地投身于河南的农村,那片他曾父亲战斗过的地方,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

让人没想到的是,妈妈王光美非常理解并真心支持儿子的决定。为了帮助儿子实现心愿,她特意找关系,亲自去见了北京市的领导,诚恳地为刘源说情。

1982年,刘源三十而立,来到了河南新乡县的七里营公社,开始担任公社副主任的工作。

自从接手一大队并负责该区域后,刘源一直认真负责,工作态度非常诚恳。后来,他又挑起了社队企业管理的重担。他不怕辛苦,任劳任怨,经过努力,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1983年4月,新乡县人大常委会经过讨论和决策,正式任命刘源为副县长,他负责全县的多种经营和企业事务。在一年的努力工作后,刘源因为出色的业绩得到了大家的认可,第二年他就在新乡县人民代表大会上被任命为县长。

1985年,刘源成为了郑州市的副市长,三年后,在1988年,他又成功当选为河南省的副省长。

1979年正月,王光美女士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春节联欢会,她的儿子刘源陪同她一起走进了这座庄严的大厅。

有人说刘源是“坐飞机”般迅速晋升,但真正了解他的人知道,他靠的是辛勤工作一步步升上去的。

刘源被任命为郑州市副市长后,开始负责城市建设方面的工作。刚上任没多久,他就遇到了一个难题:郑州市正在全力推进一个天然气项目的立项工作,但这个任务非常困难。为了推动项目,刘源多次跑到北京,积极寻求相关部门的支持。经过一年的努力,项目终于得到了批准。在这段时间里,刘源身心疲惫,整个人也瘦了不少。

在郑州工作的几年里,刘源一直努力工作,致力于改善市民的生活,成功完成了许多对百姓有益的实事。

我们推荐刘源作为候选人,并不是因为他出自刘少奇同志的家族,而是因为他的谦虚谨慎,敢于思考和勇于实践的精神,还有他勤奋不懈、默默奉献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在工作上取得的显著成绩。

刘源自己也没想到,当他正安稳地坐在官位上时,忽然间又传来了征兵的消息,这让他不得不重新回到军队。

图|王光美女士

老一辈的国家领导人,比如邓小平和杨尚昆,曾经说过,地方干部和军队干部之间的互相交流,是共产党的一大优势,这一点非常重要,不能忽视。尤其是在军队里面,要有了解地方情况的干部。

所以,刘源因为他在地方领导岗位上的出色表现,成为了第一个被调到军队工作的交流干部。

1992年,刘源同志担任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水电指挥部的第二政委,并兼任副主任。2000年,他被晋升为武警中将军衔。到了2009年,他又进一步晋升为上将军衔。

有人说刘源是“没穿军装的上将”,这种说法其实不太准确。

从小在爸爸的鼓励下,刘源加入了军队。在不长的时间里,他在全军的射击比赛中获得了“特等射手”的称号,但这段军旅生活并没有持续太久。

有人提到,刘从进入部队开始,就是以少将的身份出现的。

事实上,刘源因为表现优异,被选为最杰出的副省级干部,调往部队任职。他曾担任过基层公社的副主任,后来晋升为副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