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女排,从曾经的五连冠辉煌跌落至降级深渊,这支荣誉之师已经面目全非。正是在这样的危难时刻,张立明回来了。
老队员只剩下张静一人,整个队伍青黄不接,士气低迷。2004年1月11日,上海女排还是降级了。这个惨痛的经历让张立明意识到:必须推倒重来!
除了队长何晴,整个队伍全部启用新人。16岁的卞雨倩被推上主力二传的位置,18岁的朱慧菁成为主力副攻,16岁的张轶蝉挑起主力强攻的重担。这支新队伍平均年龄只有19岁,最大的才22岁。
当时外界都在质疑:让一帮孩子打联赛,这不是胡闹吗?张立明却毫不动摇:上海女排只有换血才能新生,对此我不给自己留后路。张立明总能发现球员隐藏的特质,并为之找到最适合的位置。
于是他让张立明改打副攻,后来又让她转型为接应二传。这个改变让张磊迅速成为队内主要得分手,在2008-2009赛季的18场比赛中,她的得分基本都是全队最高的。
马蕴雯、奚希等年轻队员在他的调教下快速成长。他每天批改训练日记,当天问题绝不拖到第二天。虽然训练严格,但他对年轻队员呵护备至:她们还在长身体,骨头还不硬,决不能让她们受伤。
说到张立明的训练方法,很多队员的第一反应就是,苦。上海女排每天三练:早晨8点30练到中午1点,下午3点练到6点,晚上还要加练到9点。每天吃午饭时,饭都是重新热的。没有比赛时,运动员每两周才能放一天假。
有队员开玩笑说:要走到稍微热闹点的地方,没有一两个小时是不够的。在这里,让你彻底安心,没有娱乐、不能逛街,只有好好训练。
张立明的训练量控制很科学,力量训练强度仅占45%,并且因人而异。如果训练课已经喂饱,小队员就不必加班。他还加强医学观察,每两周查一次队员的生理指标。
在前两个赛季的客场作战中,她们很少有胜绩。张立明针对这一现象,开始注重磨练球员的作风,每堂训练课都从严要求,一丝不苟。教练组采用分工包干的方式,把训练指导落实到每个细节。
2008年的联赛中,上海女排表现出吃惊的韧劲,客场虫变成了客场龙。联赛第一阶段5个客场比赛,上海女排取得4胜1负的佳绩,让人刮目相看。
2007-2008赛季获得全国女排联赛季军,2008-2009赛季一举夺得亚军,2009-2010赛季再获亚军,2010-2011赛季获得季军,2011-2012赛季又获亚军。从降级队到连续五年跻身三甲,张立明创造了真正的奇迹。
马蕴雯把他比作父亲:家中的变故,令我感到迷茫。这时候,张指导每天开导我,最终我坚强地归来。张立明甘愿退居二线,由于上海排协要求主教练必须年轻化,他主动让位,专心辅佐王之腾。
在日常训练中,张立明也贡献了很多,特别是他擅长培养副攻,高意、陈厚羽等人来到上海女排后,都提高了很多。张立明的实力有目共睹,但他却从来没有过执教国字号球队的经历。事实上,他曾拒绝了中国女排主教练的职务邀约。
张立明选择了留在上海,继续为家乡球队贡献力量。这种选择背后,体现的是他对上海女排深沉的爱与责任。
如今已经70岁的张立明,仍然随队东征西战。他的身影出现在训练场的每一个角落,他的声音回荡在比赛馆的每一寸空间。
有人说张立明的实力一点也不比沈富麟差,其实他也完全可以像沈富麟那样离开上海去其他地方当主教练。但是张立明没有那么做,而是化身王之腾背后的男人。这份奉献,这种执着,正是上海女排能够长盛不衰的真正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