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儿子站一块儿,别人第一反应不是“兄弟真像” 而是“这不像是爷孙俩吗?”这话听着刺耳 可在评论区真就这么写了。郭成往那一坐,眉眼低垂 话不多,可那股子沉静劲儿 活脱脱就是他妈妈**张芝华**年轻时的模样——那种七八十年代老电影里知识分子家属的气质,衣服熨得一丝不苟 说话轻声细语,却自有分量。再看弟弟郭乙桓 靠墙站着 头发有点乱 眼镜歪了半边,嘴里说着什么长镜头调度,眼神里带着点倦 又透着光。那一瞬间,谁都能看出他骨子里流的是**郭凯敏**的血 尤其是那股子文艺青年的倔劲儿,像极了当年拍《庐山恋》时那个不肯按剧本走的愣头青。
前些日子,一段旧视频被翻了出来:郭凯敏参加一个文化沙龙 两个儿子陪在身边。现场没多少人注意他们 可镜头扫过时,还是有人悄悄录了。后来这段视频在微博上火了,弹幕飘满一句:“这不是亲兄弟,这是时光机。”哥哥郭成全程几乎没怎么说话 只是在父亲讲到家庭观念时轻轻点了点头,动作小得几乎察觉不到 可那神情,让人想起冬天晒太阳的老猫,安静、安稳。弟弟郭乙桓不一样,他插了一句关于侯孝贤电影的台词处理,语气平平的 可一开口,全场人都看了过来。有人说,这不像儿子接话,倒像导演在片场提意见。
我翻过一本老杂志 《大众电影》2013年那一期,郭凯敏接受采访 聊到孩子,他说:“一个随他妈 一个跟我年轻时候一个样。”当时觉得不过是一句家常话 现在回头看,竟有点宿命的味道。后来有人把张芝华八十年代的照片找出来 和郭成现在的侧脸拼在一起 别说 连嘴角那点克制的笑意都一模一样。我在胡同口修自行车的老李看了都说:“哎哟 这不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嘛!”
郭乙桓真正让人刮目相看 是他的短片《雾河》进了First青年影展。。
这片子我没看过正片 但刷到过幕后花絮——他在雪地里蹲着调机器,帽子都没戴 冻得鼻尖通红,还在跟摄影师争一个俯拍角度要不要加摇臂。。有个工作人员说 他脾气不算好,但对画面特别较真,一遍遍重来 不像玩票,倒像是拿命在拼。。那一刻 我忽然明白为什么有人会说他像郭凯敏了。。
不是五官,是那种劲儿——当年郭凯敏为了一个眼神多拍八条,被导演骂也不改,如今这股轴劲儿,居然在他儿子身上复活了。。
可风波也是从这儿起的。有篇公众号文章说 郭凯敏在一次酒局上亲自把《雾河》的U盘递给一位评委 还说:“这是我儿子的心血,您一定得看看。”这话传出来,不少人心里咯噔一下。不是嫉妒,是那种微妙的感受——父母会不会更偏爱那个“像自己”的孩子?尤其当另一个孩子选择了一条完全不同的路:郭成毕业后进了国企法务部 朝九晚五 朋友圈三年没发过工作以外的内容。他活得像一本合上的书 没人知道里面写了什么。
我在一个饭局上听一位搞心理的朋友聊起这事 她说:“人啊 往往会对那个跟自己像的孩子多看两眼 因为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没走完的路。”她顿了顿 “但对那个不像自己的,反而更容易心软 因为总觉得亏欠。”这话让我想起我妈。我哥像我爸 能喝酒、爱吹牛,我爸总夸他;我内向,不爱说话,我妈却总偷偷给我塞钱,说“你过得辛苦”。家庭里的爱,从来不是秤上称出来的 而是一点一点 藏在眼神、语气、一顿饭的座位安排里。
去年中秋 张芝华在朋友圈发了张照片:厨房里 母子俩包素饺子 郭成挽着袖子,手上有面粉。配文就三个字:“团圆了。”底下没人点赞,也没人评论,可那画面特别踏实。那时候郭乙桓正在青海拍外景,信号不好 微信三天才回一次。你说谁更亲近?我不知道。但我知道 有人需要依靠,有人需要远方,而父母能做的,或许就是在电话那头说一句:“冷了吧?记得加衣服。”
【以上内容均来自网络资料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