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陈赓这个名字,老一辈军迷心里都有个疙瘩——这位黄埔一期的风云人物,怎么就在十大将里排到了老四?要知道,人家1922年就入党了,比粟裕早了不知道多少年!
资历这块儿,陈赓确实够硬
咱就说说陈赓的履历吧,这家伙简直就是开了挂一样的存在。黄埔一期“三杰”之一,东征、北伐样样不落,南昌起义的时候人家已经是营长了,粟裕那会儿还只是个排长呢!
跟着周总理在上海搞“秘密战线”,既是情报高手,又敢亲自动手干掉叛徒。到了红军时期,抡起大刀就能冲锋陷阵,毛主席都说他能胜任军长这个级别。
抗战那会儿就更别提了,陈赓手下的386旅简直是八路军的王牌中的王牌,把小鬼子打得哭爹喊娘。就连解放战争初期,陈赓和粟裕还经常一块儿被毛主席通报表扬呢!
按理说,这样的资历和战功,给个元帅都不过分。可大授衔的时候,陈赓居然只排在大将第四位,还在粟裕后头。这事儿确实让人想不通。
第一个坑:南昌起义后的“空窗期”
说起来,陈赓的资历虽然硬,但中间确实有些“瑕疵”。南昌起义后南下的路上,这家伙腿部受了重伤,差点儿就挂了。幸亏卢冬升冒死把他扛到上海,才保住一条命。
不过这一来二去的,陈赓就没能第一时间上井冈山,这点就比不上粟裕了。在上海养伤期间,虽然跟着周总理搞“特科”工作当了情报科科长,但粟裕那时候已经是团级干部了。
更要命的是,1932年陈赓腿部又在战斗中挂彩,不得不秘密跑到上海治疗。结果还被叛徒出卖,进了大牢。虽然后来被同志们救了出来,但军事生涯又出现了一大块空白。
就在他蹲号子的时候,粟裕已经升到军团参谋长了。这一来一回,原本的资历优势就被抹平了不少。
第二个坑:确山战役的致命失误
真正让陈赓和粟裕拉开差距的,是解放战争中的两次重大失误。第一次就是1947年的确山战役。
当时毛主席决定向蒋介石的老巢发起全面反击,陈赓指挥的陈谢兵团8万大军挥师南下,势如破竹地杀进河南。本来形势一片大好,但就在关键时刻,陈赓犯了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错误。
刘邓大军在大别山被白崇禧围得团团转,急需救援。陈赓和粟裕商量好了要攻打确山县城,来个围魏救赵。这确山有三个制高点,陈赓竟然只布置了攻打2号和3号高地的任务,把最关键的1号高地给忽略了!
结果可想而知,我军虽然拿下了两个制高点,但敌人占据最高的1号高地,居高临下一顿扫射,我军根本守不住,损失惨重。打了三天,陈赓眼看不行,只能把指挥权交给陈士榘。
这一失误直接导致破袭平汉路的计划泡汤,刘邓大军也不得不撤出大别山。说白了,陈赓这一手直接影响了中央军委的整体战略部署。
第三个坑:张轸兵团的“日语”陷阱
更要命的是,五个月后陈赓又犯了第二个重大失误。
1948年5月的宛东战役,刘伯承给陈赓创造了个绝佳的歼敌机会。张轸的5万大军被诱入包围圈,眼看就要全歼这支国民党重要的机动兵团了。
结果关键时刻,张轸这老狐狸玩了个心眼儿。他先在电话里用中文说要继续东进和我军决战,紧接着突然改用日语通知手下要撤退。
陈赓的部下确实在监听,但没人懂日语!陈赓就真以为张轸要东进了,放松了警惕。结果人家调头就跑,5万大军一溜烟全跑了!
这下好了,刘伯承气得够呛,狠狠批评了陈赓。本来能缴获大批弹药装备,补充中野的实力,结果全泡汤了。
细节决定成败,大兵团作战容不得半点马虎
这两次失误说明啥问题?陈赓在大兵团指挥上确实还有不足,不够细致严谨。确山战役忽略关键制高点,宛东战役对敌人的诡计缺乏防范,都暴露出他在统筹全局方面的短板。
相比之下,粟裕在华东战场上指挥几十万大军,每次都能算无遗策,连敌人的心思都能猜得八九不离十。这种差距一旦拉开,就很难追回来了。
所以到了解放战争后期,陈赓没能再独当一面指挥一个独立的战略集团,而粟裕却成了华东野战军的实际指挥者,在淮海战役中立下了不世之功。
排名有理有据,但功绩不容抹杀
说一千道一万,陈赓在1955年授衔时排在粟裕后面,位列大将第四,确实是有道理的。不是说资历不够老,也不是说功劳不够大,而是在关键时刻的几次失误,影响了他在军委首长心中的分量。
当然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陈赓为咱们党的革命事业立下的功勋是实打实的,这两次失误根本掩盖不了他的光辉战绩。而且老一辈革命家都看淡名利,他们在乎的是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不是什么排名先后。
写在最后
回头看陈赓的一生,从黄埔军校的风云学子到共和国的开国大将,每一步都走得惊心动魄。虽然有过失误,但瑕不掩瑜,他依然是我军历史上的传奇人物。
现在这些老革命家都已经作古,但他们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不管排名如何,他们都是民族的脊梁,都是我们应该铭记的英雄。
你觉得陈赓大将的两次失误对他的历史地位影响大吗?如果是你来排这个座次,会怎么安排?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热问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