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那个不少人眼里挂着“小康省份”标签的地方,你要说出富豪,先别急着摇头,这事有点门道。你要真盯着胡润榜单猛刷两遍,估计还真看不见本地企业的大花脸,但转个弯,瞅瞅下辖八个县的拼劲和野心,眉眼之间还真藏着不少出挑的人物。诶,问题就来了——为啥这些县,突然冒出来七位富豪,还是两人身家直接奔百亿?不在信阳本地,反而全国各地成名,这背后到底是啥逻辑?咱得好好盘一盘。
一起扒一扒这批人走过的路:你会发现这些上榜的名字,基本都带着外地烙印,广东、安徽、北京、深圳……不是地理坐标随便乱跳,是他们用脚实地丈量过梦想能到的地方。固始县最能打,出了三个响当当的富豪,分别是明阳集团的张传卫、北京天佑投资的张永明,还有超越科技的高志江。不用细算,他们七拐八弯,几乎都是一个路线——少小离家,头也不曾回,直接扎进珠三角或者长三角的商战里,跟家乡一别就是一条创业天路。
拿张传卫来说吧,这位明阳集团的大佬,身世像是从故事里走出来。60年代生人,从固始土生土长,到重庆当兵打拼,再到信阳开关厂磨练一番,还没等名字在家乡立稳,就一头扎进中山创业。带着一帮兄弟,凑一万二千块儿创办干电气设备的大业,转型、扩张、上市,翻着跟头一路把明阳做成中山最大的民企。财富这东西本就跟云彩一样,说涨就涨,张传卫硬是凭六个人起步,杀出一条百亿身家的血路。还不止如此,他在广东创业的履历,多少让信阳本地对他多了份陌生和敬畏,常常让外界把他跟家乡划不太清界线。
同是固始县的张永明就显得有点低调神秘了,金融出身,广州打工,自己单干后搞出北京天佑投资。这个公司不声不响,却投了奥特佳、冠昊生物两家上市企业,魔术般变成实际掌控者。要说财富,也是轮流跳跃:前几年五十多亿,然后又回落。但关于张永明在广州到北京这一跳,到底是靠眼光还是运气,网上找不到太多细节。神操作嘛,总归对外界来说还挺玄乎。
再下来说说高志江,也属固始县帮。这个哥们,初中都没毕业,闯到安徽滁州干了几年,没想赶上风口,2009年建了超越科技,主营危险废物、资源化综合利用。企业上市以后,他才登榜,百里的财富圈突然有了科技环保的新势力。一样的路子,家乡是底色,异乡是拼搏舞台,立业靠的是胆量加一线机会。
翁先定的故事又是一出官场、学术、商界三重奏。他信阳人,学经济学硕士,早年混国家计委,还能在深圳证监会混出首任特派员的头衔。可是耐不住深圳的创业热浪,一年内就“下海”组建新产业投资。这一波,直接投身生物科技,新产业集团一上市,翁先定直接问鼎信阳首富。不过,他的财富跳跃更高:两百亿上下,紧跟着广东创业潮,深交所上市就是大写的“财路”。
光山县出了蓝天燃气的李新华,说是身家几十亿,但实际上他更接近父亲老李万枝创业的故事。老李早年在驻马店折腾液化气,地头蛇气质浓。李新华接棒,把蓝天燃气做成河南一带数一数二的能源公司,也是民企起家的典型角色。
女富豪方面,潢川县郑晓蓉可以说是逆袭模板。小学没毕业不到二十就在深圳打拼,后来和丈夫谭东联合创业,从顺嘉兴电子起步,到惠州科翔电子再升级。刚性电路板、特种板这些技术和产品,在21世纪初基本赶上了行业节奏。郑晓蓉能登榜、乃至上市,只能说是典型的深圳速度帮着她实现了阶级跃升。
信阳商城县的王成海,人生轨迹类似。纺织厂做技术员的他,辞职去了东莞,在电子圈子“镀金”,三十出头开始创业,做五金精密元件,通讯连接器。鼎通科技上市后,身家步入二十亿行列,不高调,不造势,但一步步从技术底层熬出来。
为什么信阳企业家几乎各个都是在外地成名?这事就得好好捋捋。先说资源和产业环境,信阳作为内陆地带,经济总量虽不小,但传统产业多,外向型和高科技企业少,土壤不够肥沃。金矿埋在别处,想要暴富,还真得换个地方。很多本地人心里都清楚,想发大财就得勇敢“走出去”。广东、深圳、东莞、安徽这些地方,市场大、机会多、资本活跃,本地谁有点拼劲,没多久就能赶上风口,运气好再加点有技术、有资源,百亿富豪不是梦。
还有一条不容忽略的路径,大多数信阳富豪成名前,都有一段离家闯荡史,或者说,他们的“第一次创业”基本都没在信阳本地落地。广东嘛,大家都知道,珠三角从八十年代开始就是民营经济和科技创新的大本营,投产、融资、上市,比内地城市快得多。又比如深圳,管它户籍在哪,只要你有胆量和资源,机会多得让人目不暇接。福建能产李嘉诚、广东出各种互联网大佬,信阳这些“异地爆发”的创业者,也算是现实版“龙门跳跃”。
说回信阳本地,为啥真正能扎根做大的企业和富豪这么少?一来,家乡的产业结构偏传统,互联网、高端智造、金融科技都不够强,难以给创业者动力和平台。二来,资金、政策、人才这些核心元素,供给有限。要想混得好,谁还不往外面跑?“留在信阳,财富天花板低;去外地,上天只看你有没有勇气和圈子。”这是不少信阳年轻一代的真实写照。
另外也别忽略市场影响:上市企业和高净值个体大多集中在沿海城市或者一线大都市。信阳出来的人再怎么牛,多半还是姚明穿着火箭队球衣打球——人家知道他是中国人,打得好,但归属感和身份证认定,却早早归纽约和休斯敦了。这也是信阳富豪榜“隐身”原因之一。
其实,外地成才也非坏事。有些人觉得,信阳光靠“输出型”富豪难以实现整体崛起。这观点有道理,但现实一点看,谁还不是在外走一走,回来再带点经验和资源?更何况,这几年资本回流和“人才回乡”政策也在动作,谁知道下一波会不会有本地企业家新爆发。
至于那些“跌出富豪榜”的人,老王、郑晓蓉、李新华……财富起伏本就常态,胡润榜单每年更新一出,谁都可能被短暂淘汰。尤其这些民营企业,受制于周期、产业转型和股价波动,几乎没谁能一直稳居榜首。财富易主、企业转型,在中国经济浪潮里稀松平常。一年下榜,来年卷土重来也不是没可能。
信阳整体来看,目前还有新县、息县、淮滨县等,最近没听说有新富豪入榜。可能是还没大机会,要不就是本地经济还是偏温和,等风来等雨来,明天或许突然冒出另一位创新型企业家也说不准。
细想下来,信阳的县域富豪现象,既有地方经济格局的原因,也有人才流动的必然。说白了,就是谁能走出去,谁敢扎进大市场,谁能熬过第一波创业寒冬,谁就能成为胡润榜单上的赢家。家乡目前还在积蓄力量,随时都可能再爆一波。你说未来信阳本地会不会突然冒出互联网、智能制造的新贵?没人拍胸脯打包票,但只要土地肥沃、政策到位、资金活跃,总会有新故事诞生。
所以,信阳人“走出去”变成富豪,真不是偶然,反是家乡发展阶段的真实缩影。内陆地区产业升级慢,资本和人才双流出,一时之间富豪榜上本地公司寥寥无几,却在外地遍地开花。反思一下,家乡需要的不只是记住他们的名字,更该思考怎么才能有更多“信阳留守型富豪”。
谁敢说,等到政策、产业、人才齐聚的那一天,这个地方不会爆出一大堆创业新星?回头想想,这事儿也挺让人期待。
你怎么看信阳富豪集体“外地成名”的现象?咱是不是该多为家乡营造些能让人才扎根的土壤,把爆发力点进家门?欢迎一块儿聊聊,这话题挺有意思的!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