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蹲在玉米地里,手里攥着一把干瘪的玉米棒子,指节都发白了。
去年这个时候,他还在盘算着能卖个好价钱,现在却只能看着二十亩地减产六千斤。
太阳毒辣辣地晒着,汗水顺着他的皱纹往下淌,分不清是热的还是急的。
隔壁老王扛着锄头路过,瞅见李叔这副模样,叹了口气:"老李啊,你这玉米咋又秃顶又长麻子?"李叔抹了把脸,声音都哑了:"谁能想到今年这么热,花粉都给烤死了。"老王蹲下来扒拉开一穗玉米,顶上光秃秃的,中间稀稀拉拉几粒籽,活像个癞痢头。
农技站的小张来村里做指导,看见这情形直摇头。他掰开一穗玉米给大伙看:"三十五度高温一小时,花粉全完蛋。顶上授不上粉就秃,中间授粉不匀就长麻子脸。"李叔听得直跺脚,去年要是早知道这个理儿,也不至于赔这么惨。
小张从兜里掏出个小本子,上面记着去年村里的收成数据。李叔家减产三成,老王家用了他说的法子,反倒多收了两成。老王插嘴道:"我那会儿也不信,后来看见老张家浇透水的地里,玉米棒子个个饱满,这才跟着学。"
说到浇水,李叔就懊悔。去年三伏天,他看地表湿漉漉的就没管。小张拿铲子往地里一挖,二十公分以下干得冒烟。"表面湿底下旱,玉米根够不着水,雄花都蔫了,拿啥授粉?"小张边说边比划,"得浇透,水要渗到二十五公分深。"
老王接过话茬:"我那会儿用滴灌,一浇就是八个钟头。后来抽穗时,花粉多得跟下雪似的。"李叔听得直咂嘴,他去年就浇了半个钟头,水都没渗下去,白费电钱。
说到肥料,小张从包里掏出几个小袋子。"硼砂能让花粉管变长,钼肥能让花粉耐高温,硫酸锌防秃尖。"他捻起一撮白色粉末,"抽穗前喷这个,秃尖能从五公分缩到一公分。"李叔接过闻了闻,想起去年自家玉米顶上那一截截空白,肠子都悔青了。
最让李叔心疼的是那些烂棒子。高温高湿,霉菌顺着穗子往里钻,掰开一看全是黑丝。小张说抽雄前喷两次苯醚甲环唑就能防住,可李叔那会儿觉得多此一举,结果烂了三四成。
今年开春,李叔早早就准备上了。每天盯着天气预报,地里的墒情查得比谁都勤。老王笑话他:"你这劲头,赶上当年追你媳妇了。"李叔也不恼,蹲在地头嘿嘿笑:"六千斤粮食的学费,能不认真吗?"
转眼到了七月,玉米开始抽雄。李叔天天往地里跑,看见雄花散粉就乐。今年他按小张说的,花芽期就把水肥管到位,眼下玉米杆壮叶绿,穗子鼓鼓囊囊的。老王扒开一穗给他看,籽粒排得密密实实,顶上一点不秃。
村里年轻人觉得老把式过时了,李叔现在逢人就念叨:"老经验也得讲科学,光知道埋头苦干不行。"他掰着指头算账,今年要是收成好,能把去年的损失补回来不说,还能多赚些。
八月中旬,玉米该收获了。李叔站在地头,看着沉甸甸的穗子直乐呵。去年这时候他愁得睡不着,今年反倒怕笑得太大声。小张来测产,一亩地能多收两百来斤。李叔搓着粗糙的手掌,眼睛眯成一条缝:"这学费交得值。"
老王打趣道:"明年你得请小张吃饭。"李叔认真点头:"不光请吃饭,还得让他给全村讲课。"他摸着金黄的玉米穗,忽然想起什么,掏出手机拍了张照片发到村里群,配文就一句话:"花芽期两招,高温也不怕。"
村里种玉米的纷纷来打听,李叔不藏私,把浇水施肥的诀窍都说透了。有人问为啥这么大方,他指着自家玉米地说:"看着大伙都丰收,比自己多收还高兴。"这话说得实在,就像他种的玉米一样,不玩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