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转让给中国的“3大技术”,让我国军工实力提升将近20年!

不少人都讲,乌克兰就像个不懂持家的家伙,因为他们快把从苏联继承来的家底给挥霍光了。为了捞点钱或是寻求安全保障,乌克兰简直是“有啥卖啥”,一点不含糊。

对乌克兰人而言,这行为看起来挺“挥霍”的,但对我们来说,其实也不算啥坏事。毕竟,乌克兰给我们提供了不少武器装备和相关产品。另外,他们还转让了不少技术,派专家来中国帮忙,这使得我国的军工水平快速提升。

说白了,乌克兰给我们的那些技术和装备里,有三个特别重要的技术,直接让我们的军工水平往前迈了差不多20年大步。

【· “瓦良格”:加速中国航母进程】

苏联垮台那会儿,俄罗斯拿到了苏联大部分的家当,而乌克兰则排在第二,也分到了不少苏联的东西。

但对乌克兰的老百姓来说,政府就像是个不会过日子的主儿,手里那点家底儿,该卖的卖,该拆的拆,几乎全给折腾没了。就连那些没拆的,也在俄乌这一冲突中给消耗殆尽了。

例如,前苏联的安东诺夫设计局搞出了个超大的运输机,叫安-225“米莉亚”。这种飞机总共就做了两架,其中一架做好了并且开始用了,但另一架还没弄完,苏联就垮台了。结果,这两架飞机在苏联散伙的时候,都归了乌克兰。

不过在2022年3月份,“米莉亚”一号机遭遇了不测,被摧毁了。后来传出消息,说是因为乌克兰担心“米莉亚”会落入俄罗斯之手,所以就自己动手给炸了。这事儿让世界上很多军事爱好者心里都挺不是滋味的。

但是呢,乌克兰手里那些“苏联遗产”,也有不少找到了“好去处”,就像那个“瓦良格”号航母一样。

“瓦良格”号是库兹涅佐夫级航母系列里的第二艘船。当时,它正在乌克兰的黑海造船厂建造,进度还没到一半,苏联就突然解体了。这样一来,航母的建造工作也就被迫停了下来,只能先放在那里。

到了1999年,乌克兰把还没建好的“瓦良格”号航母转手给了中国,这事儿对中国航母的发展速度,那可是起了个大大的推动作用。

有人认为,咱们国家花了2000万美元,结果就拿了个“瓦良格”号的空架子,这买卖看起来挺不划算的。

说白了,根据可靠信息,乌克兰其实并没给我们瓦良格号的完整设计图,而且航母上的动力装置也早被拆了个干净。我们呢,既没收到图纸,也没捞到那个37兆瓦的乌克兰制TV-12涡轮机。

但这丝毫没阻碍“瓦良格”号对我们航母建造进程的助力。

就手头的信息而言,咱们国家的专家们,就算没有图纸和那些必须的资料,也还是通过“瓦良格”号上留下的线索和实际的东西,自己琢磨出了增压锅炉的技术。就这样,他们成功地做出了咱们自己的TB12蒸汽轮机。

另外,“瓦良格”号虽说只是个“躯壳”,但好歹它也是航空母舰的“架子”。有了这么个架子,对我们来说,航母的发展进程可就大大提速了。更别提在改造“瓦良格”的过程中,我们解决了好多技术上的大问题。这不但使我们迅速拥有了国内第一艘航母,也让国产航母的建造工作快马加鞭了。

有新闻说,2005年的时候,咱们国家从乌克兰那儿搞到了俄罗斯的苏-33原型机,就是那架T-10K。靠着这家伙,咱们后来研发出了自己的歼-15舰载机。

虽说乌克兰卖给我们的东西,说到底就是苏联时期的装备和技术,但话说回来,这些技术最初也是咱们从乌克兰那边获取的。所以说,乌克兰确实在客观上给了我们不少帮助。

另外,俄罗斯那边有媒体报道说,乌克兰的专家也给咱们中国搭把手,建了个和“尼特卡”差不多的地面练习场地,专门给舰载机飞行员做训练的。

【· 动力系统:推动我国水面舰艇发展】

“瓦良格”号航母,那可是乌克兰卖给咱们的大家伙,大家都知道。说白了,乌克兰算是把航母建造技术的一部分传给了我们。不过说实话,“瓦良格”号可不是全部,乌克兰还给了咱们不少其他东西呢。

举个例子,2006年的时候,《亚太防务新闻》跟《简氏防务》这两本杂志都发了文章,说咱们中国和乌克兰在气垫登陆艇的燃气轮机技术上有合作。

据国外媒体报道,因为那会儿咱们国家自己造不了舰艇上用的燃气轮机,所以大型气垫登陆艇部队的发展就一直拖拖拉拉的。为了赶紧把这技术搞上去,我们对“鳝鱼”级和“野牛”级气垫登陆艇那是相当上心,一直琢磨着能不能跟俄罗斯或者乌克兰搭个伙儿,一起合作。

不过,这两种气垫登陆艇其实是俄罗斯和乌克兰联手打造的。因此,根据媒体报道,不管咱们打算和谁联手,想要拿下这两种气垫登陆艇,都得先得到这两个国家的点头才行。

据国外媒体报道,那时候咱们中国跟乌克兰已经谈妥了,打算从他们那儿买“鳝鱼”级气垫登陆艇的设计图纸。但有个大问题,就是咱们之前从来没自己造过、也没用过燃气轮机,所以说,燃气轮机这块儿才是重中之重。

2006年4月有媒体报道,乌克兰答应给中国M-70燃气轮机的建造技术资料,还要跟咱们一块儿造“鳝鱼”级和“野牛”级气垫登陆艇。在这次合作里,乌克兰主要负责“动力单元”这块儿,这对增强咱们国家的军工水平可是个大好事。

除了M-70,咱们国家还从乌克兰进了不少燃气轮机,像那个M-80型的,说白了就是GTD25000型的燃气轮机。

这是一种专门给大型舰船用的燃气发动机,仅用4台这样的燃气发动机,就能让一艘10万吨重的大型航母动起来。

起初,咱们国家的驱逐舰装的是美国造的燃气轮机。可没多久,中美那段友好时光就过去了,美国又开始对咱们实施制裁和打压。这样一来,咱们买不到美国的燃气轮机了,所以只能转头找乌克兰帮忙。

虽然GTD25000型燃气轮机那时候存在着挺多不足,但考虑到咱们的舰艇也正在建造,权衡之下,我们还是决定买了10台。

2008年那会儿,除了蒸汽轮机的事儿,俄罗斯还揪着乌克兰一家工厂不放,说这家工厂“偷摸着”大修RD-33发动机,没打招呼就想把RD-33-2S发动机的技术卖给中国,还打算帮着中国一起仿制。

有篇报道在《简氏防务周刊》上提到,中巴一起搞的“枭龙”战机,用的是RD-33发动机的升级版,也就是RD-93。据说,要是中国能从乌克兰那得到点支持,仿制RD-93这事儿,估计很快就能搞定。

但是,乌克兰这边可不这么认为,他们说自己有保养和大修RD-33发动机的老手艺了,根本不需要“啥许可”。

不说俄罗斯和乌克兰的那些争议,中国确实从乌克兰那里学到了不少技术,这对咱们国家的军工进步帮助可不小。

【· R-27:引入改进版本,加强实战】

说到导弹技术,咱们国家也从乌克兰那里学到了不少,这对咱们的导弹发展帮助可大了。就像以前,咱们从乌克兰买了不少他们升级过的R-27和R-73空空导弹。

上世纪90年代那会儿,咱们国家外部环境挺紧张的,所以就引进了苏-27这款战斗机,还买了R-27这种能在空中打中远距离目标的导弹。

不过这款中距空空导弹,说白了就是一枚“加强版自由落体火箭”,而且还是俄罗斯那边“搭售”的货。

起初,我们对R-27存在的问题一无所知,后来发现了它那么大的毛病。所以,我们赶紧引进了乌克兰那边自主研发的R-27改进版。

这个改进款的R-27导弹,是乌克兰的阿尔乔姆公司搞出来的。苏联垮了之后,不少在苏联闪电设计局干活的乌克兰工程师回了老家,并且进了阿尔乔姆公司。这样一来,阿尔乔姆公司的研发实力噌噌往上涨。

没多久,阿尔乔姆公司就对R-27空空导弹进行了改良,不光让导弹能飞得更远,还给它加了个主动制导头,这样一来,R-27的打击精度就大大提高了。

据说,阿尔乔姆公司那时候打算“跳过经销商”,直接把货卖到中国。但他们对中国客户的了解,仅仅限于手头的一本《中国空军》杂志。

最后,阿尔乔姆公司决定派个经理到北京去,他通过乌克兰大使馆找到了咱们的相关单位,说他们有意出售他们新升级的R-27空空导弹。

之后,中国从乌克兰那里买了好几百枚R-27空空导弹,这些导弹一直都在部队里用着。

R-27的改进版本把俄罗斯原版的问题都给解决了,而且也让咱们国家不再那么依赖俄罗斯的导弹了。

我国的科研人员基于R-27导弹的技术,成功研发出了咱们自己的国产导弹——霹雳-12中距空空导弹。

霹雳-12这款导弹,它的射程提升了不少,同时制导技术也更加厉害,这让导弹打得更准了。

这么说吧,我国军工能取得现在的进步,乌克兰可是帮了大忙的。

除了那些大型的技术转移项目,中国和乌克兰还在ARJ21喷气式支线飞机、升级版运-8运输机等领域联手合作。说白了,苏联解体后的好长一段时间,乌克兰确实对我们的军事工业发展助力不少,让我们的实力上了个台阶。

说白了,乌克兰这么做可不是出于什么善心,主要是因为乌克兰和中国在这方面能想到一块去:中国资金充裕,乌克兰呢,正缺钱呢。再说,乌克兰和中国地理位置相隔老远,俄罗斯那边觉得,以中国军事实力的快速增强,对乌克兰来说,也没啥好担心的“威胁”。

因此,这次合作就是双方各得其所。虽说从实际情况看,乌克兰确实给了我们不小的助力,但我们也没必要因此对乌克兰感激不尽,更不必在俄乌冲突的立场上站在乌克兰那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