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赵本山的口碑比郭德纲好?网友:上三路改成下三路,区别就出来了

“我不是早就说过可以骂吗?”放心吧,我一回去就跟他们说道说道,我可是东北相声界的代言人!

有一次,老郭跟老赵聊起天,老郭悲悲切切地诉苦说自己老被骂,结果老赵听完直接来了句:“这没啥大不了的。”

虽然这段话说得短,但内容可真不少,一方面说明老郭确实一直在遭人骂,而他又没办法反击。

老赵在文艺圈的“地位”不一般,光是那句“代管”就能说明问题。咋说呢,明明都是“语言大师”,但俩人的地位却差得远啊。

民间艺术就是老百姓的艺术。

为什么不少人看不起所谓“民间艺术”?一方面是这些艺术确实文化内涵不够,另一方面是内容也太简单了。

许多民间艺术团队都是那种“流动型”的,要想活下去,就得得到不少观众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丰厚的“打赏”。

要想拿到打赏,表演得够吸引人才行,这时候就得在表演里加点“火药味”和“颜色”的东西。

有时候观众还会跟你开玩笑,这就是很多民间艺术活着的环境。

于是这些艺术表演者就自个主动在表演时加这些内容,一方面是想让大家喜欢,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给自己积累更多的好口碑。

这才能吸引一堆老顾客回来。

二人转和相声其实就是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艺术。

赵本山的变化。

大家都知道,二人转一般都是一对夫妻或者一男一女来表演的,早年的二人转内容也大多比较“俗气”。

女性演员总是要在“颜值”上让步,有时还得忍受一些调侃;而男性演员就更惨了,不仅得故意扮丑,还时不时被人嘲笑。

其中自然也免不了各种起哄,需要“挨打”和“喝酒”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

最悲惨的其实是有个地方请了两拨表演队,如果其中一拨干得不如另一拨,不但没奖金,工资还得被扣一部分。

这个时候,两个团队就得拼个你死我活,拿出各种拼命的绝活,舞台上腥风血雨是常态,这就是早期二人转的真实模样。

但是赵本山的出现让这一切都变了样。

随着他越来越出名,他开始尝试推介老家的二人转。但那时候的二人转真不太适合推广,所以他下定决心要进行“改革”。

2003年,他就开始推“绿色二人转”,还成立了有名的刘老根大舞台,给不少二人转演员提供了改编和发展的机会。

从那以后,二人转才真正能露脸,拿上大舞台给大家展示,二人转的演员才能去春晚这种正式场合表演。

从这一点来看,赵本上对东北的民间艺术和表演者,真是有说不完的好处。

正是因为赵本山很早就开始改改革,大家才慢慢适应了这种表演方式,这也让许多演员在“合规”的情况下依然能演得不错。

就像有个网友说的:“他把下等的东西弄成了上等的”,可郭德纲的做法却有点反其道而行之。

被指责的郭德纲

老郭咋一直被骂呢?从出名到现在,一直没停过。他也一直没被“主流”看上,难道真的是别人都在找茬吗?

确实,很多人对老郭的发展有点眼红,但老郭自己有问题,那就是他和许多表演者还是在拿“低俗”的东西来搞笑。

其实相声这门艺术最开始还是蛮“讲究”的,虽然也是民间的,但是很多老段子拿出来,依然能上正式的舞台表演呢。

老郭和他的徒弟们在演出时,确实有些低级的搞笑段子,这也是不少德云社的演员一直被骂的原因。

如果说老郭刚开始发展的时侯,没办法只能这样做,那也没啥好争议的,任何行业起步的时候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的。

德云社火了之后,老郭并没有对这些事儿“一刀切”,这确实是他作为带头人不太妥当的地方。

为啥很多“主流”老是拿老郭“粗俗”这事说事,看来他们真是有“证据”,不是胡说八道的。

这就让他们当拿出“真材实料”的东西时,表演效果反而不咋地。

比方说在春晚上,岳云鹏作为老郭的得力弟子,演了好几次都没啥反响,这是不是意味着如果没了某些“内容”,他们就不会再表演了呢?

一比就知道,两个的“格局”可真是不一样呀。

不过不争的事实是,这俩人对民间艺术的发展可是有大贡献的,简直可以说,是他们把快要失传的民间艺术给救活了。

先说二人转,这虽然是来源于东北地区的民间艺术,可实际上在赵本上大力推广之前,很多二人转演员来维持生计都十分的困难。

更别提当个有钱又出名的“艺术家”了。

一样的道理,在郭德纲火之前,有多少人能靠相声过上好日子呢?孙越就是个典型的例子,要不是郭德纲,他可能现在还在给大象喂食呢。

虽然现在还有不少人骂郭德纲,觉得他有点不地道,但他真的让很多相声演员过上了好日子,挣了不少钱,还当上了明星。

就连那些经常骂他、骂德云社的人,都是沾了郭德纲的光,才能靠相声过上日子。

从这点来看,那些骂他的人,跟郭德纲比起来又能强到哪儿去呢?

有人说过:“黑猫白猫,能抓老鼠的就是好猫。”在推广民间艺术这事上,手段不管用啥,只要不违法,都是为这事出力的好帮手。

关于那些批评“发扬者”的人,与其嘴上说得天花乱坠,不如拿出真本事,为艺术的发展多做点实事。

就说相声界的“国家队”吧,连相关部门帮忙,演出也卖不出几张票;反观德云社的二队演员,早已能撑起场子了。

#热问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