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一则消息在华北日军中不胫而走:八路军装备了新型子弹,这种子弹在飞行过程中发出令人毛骨悚然的尖啸,一旦击中人体,便在体内爆裂,造成极大的创伤面。
日军士兵说,这种子弹的弹头竟呈现出一种令人不安的鲜红色,或许正是八路军特有的标识。
是的,八路军确实存在这种子弹。
自1940年起,八路军陆续开始配备此类装备。红色弹头这颗子弹,系由八路军军工部自主制造,至今在“八路军太行纪念馆”中,仍可一睹其真容。
边区红圆头子弹
在这位日本老兵的战地手记中,这种子弹被冠以“夺命红头弹”的可怕名称——“肩部遭受重击,伤口随即被彻底撕裂,宛如整个肩膀从那孔洞中被强行剥离。”
日军伤兵的惨状,无不彰显“红圆头”弹药的巨大杀伤力。
据我们了解,传统观念中认为八路军的装备似乎并不先进,那么这些威力十足的弹药究竟从何而来?
实际上,所谓“红圆头”子弹,正是对当地弹药装备落后的真实写照——这是“不合格”产品。
欲探悉“红圆头”之谜,不妨先一同探究八路军弹药之渊源。
不靠谱政府
红军在改编为八路军之后,理应享有国民政府提供的全部武器与弹药。然而,现实情况却与此大相径庭。
“国民党已两年未曾发射一弹,未来发放的可能性亦颇为有限。”
显而易见,在抗日战争最为艰难的阶段,国民政府选择了中断对八路军的弹药补给。
事实上,八路军能从国民党手中获取弹药,其过程始终受到“两党关系”这一因素的深刻影响。
在“七七事变”爆发至1938年7月这一年间,国共两党关系相对融洽,因此八路军所获得的弹药供应既迅速又充足。
查阅到的资料显示,在1937年8月20日这一历史节点(当时红军尚未完成改编,仍称红军),南京方面向红军提供了大量弹药,具体包括:七九步弹三十万发,七九机枪弹二十万发,驳壳枪弹二十万发,迫击炮弹六百二十枚,以及手榴弹一万五千颗。
此处存有一份八路军驻陕办事处接收弹药之详细清单:
资料来源:《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弹药供应问题探究》
自1939年下半年始,局势发生了转变。
1939年,国民党在陕甘宁边区周边频繁制造冲突,使得两党间的紧张关系愈发加剧。紧接着,蒋介石采取“断绝供应”的手段,对八路军施加压力。他在同年12月下达批示,明确指出:“在第八路军未撤离绥德,转往河东地区之前,切勿再发械弹”。
自此,国民政府便完全切断了向八路军提供的弹药供应。八路军只能靠缴获和自制来补充弹药了。
弹药匮乏
自八路军转入敌后战场开展作战活动以来,战事愈发激烈。在失去国民政府提供的弹药补给后,部队的弹药储备日益紧张。尽管各部弹药存量各异,但面对补给线上的重重困难,弹药供应普遍陷入了捉襟见肘的困境。
作为八路军的主力部队,115师在平型关战役中,弹药储备尚属充足。据当时担任686团团长的李天佑回忆,在平型关的激战中,每位战士均分配到了超过100发的子弹以及两颗手榴弹,这对于八路军而言,可谓是相当奢侈的装备配置。
八路军战士
然而,一旦115师与日军交火,便迅速发现弹药供应显得捉襟见肘。
在老爷庙战役中,686团的勇士们为抵御日军夺取老爷庙战略要地,不惜将所有弹药悉数用尽,其战斗之惨烈,堪称国内战事中罕见。面对如此激烈的对抗,部队的弹药补给迅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而以主力部队的境况尚且如此,其他部队的处境更是不难想象。
1941年1月,八路军战士聂文魁仅领得五颗子弹。当时,连长在分发子弹时,耐心地叮嘱他务必牢记“三不打”的原则。不打没把握、不打远、不打不准。当时,即便八路军的正规部队,在战前亦仅能分得十发子弹。
日军“明治三十年式”弹盒
日本兵弹药充足。
抗战时期的日本陆军步枪手们配备了一种自1897年起便定型使用的“明治三十年式弹药盒”。此弹药盒设有前后两个部分,其中前部包含两个独立仓室,每个仓室能够容纳15发子弹,合计可携带30发。两前部仓室共计携带60发子弹。
后置的弹盒专为备用弹药而设,内中的子弹通常以油纸严密包裹,底部设有通气孔。在常规情况下,此储备弹盒鲜少被启用。该弹盒能够容纳四个15发弹夹,总计存储60发子弹。
核算下来,日军每名步兵的标准携弹量总计为60发(含两前盒)加上60发(含一后盒),再添上枪内携带的5发,共计125发。在行军途中,他们习惯性地携带额外的60至80发弹药。
如此配置,每位士兵的弹药携带量增至200发,足以应对两场战斗的需求。而一支配备大正11式机枪的日军小队,其携弹量总计约为450发。
前盒内分两个仓
在八路军的眼中,日本兵无异于“移动的弹药库”,因此,他们高度重视从敌人手中缴获弹药以补充自身。在一段时期内,“缴获”成为了八路军主要的补给途径。
鬼子越来越狡猾
八路军依靠缴获弹药的方式补充物资,这一情形迅速为日军所察觉。狡诈的敌人立刻部署了所谓的“反缴获”策略。
自1940年始,日军的每一名士兵在执行任务时携带的子弹数量均有严格的规定,每人所携子弹总数不得超过40发。同时,日军对伪军的弹药储备亦实施严密监管,旨在阻止八路军从伪军手中获取任何弹药资源。
此外,此阶段双方的作战模式亦发生了转变,这使得八路军在缴获弹药方面遭遇了更大的困难。
通常而言,欲在战斗中搜集到充足的弹药,须满足至少两项基本条件。:
一、消灭日军。
二、在日军整建制被歼灭之际,他们尚未来得及将所有弹药悉数发射。
为满足上述两项目标,八路军需在追求速战速决的同时,力求减少自身弹药的消耗。然而,自1940年始,实现此目标愈发艰难。
八路军穿日军大衣
1940年左右,日寇在平原地带实施了新的策略——囚笼政策。他们在该地区的大城镇周边构筑了碉堡,并通过公路将这些碉堡相互连接。战场被分割成小块。限制八路军活动。
日军此举,使得驻扎在平原地区的八路军在旅团层面上的行动变得极为不便,迫使部队不得不以营为单位进行战斗。因此,小规模战斗增多,大规模战斗减少,战果也随之大幅缩减。
然而,在崇山峻岭之中,我军的旅团级部队依然保持着旺盛的战斗力,正因如此,才铸就了陈庄战斗、黄土岭战斗以及大龙华战斗等。
在黄土岭战役中,我军共缴获各类弹药总计53500发,同时,在战斗中消耗了116168发各类弹药,缴获弹药数占消耗弹药总数的46.1%。
在激战于大龙华的战场上,我军所消耗的弹药与缴获的数量持平,均达到五万发。
在陈庄一役中,我军每消耗五枚子弹,方能换得一枚敌方子弹的缴获。
自此,“扫荡与反扫荡”、“蚕食与反蚕食”演变为八路军与日军交战的核心战法,这使得八路军难以对日军一个大队实施毁灭性的打击。
日军子弹盒备用弹
1941年11月,彭德怀在回顾黄崖洞保卫战时亦坦言,鉴于当时之条件,对敌寇之抵抗实属不易。大规模围歼是很困难的。
若无短暂的歼灭战,八路军将面临弹药供应断绝的困境,陷入“有枪无弹”的危局。
弹壳!弹壳!
面对日益紧张的前线弹药补给状况,毛泽东于1938年10月召开的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上,特地提出了相关议题。军火问题。
“各游击战争根据地务必想方设法设立小型兵工厂。力求实现自行制造弹药、步枪、手榴弹等物资,以确保游击战不受军火短缺之困扰。”
然而,在根据地制造子弹绝非易事。除了面临机器设备的短缺,更严峻的问题是没有必要的原材料。
在抗日战争年代,子弹壳普遍以黄铜为材料铸造。然而,在抗日根据地,我们既缺乏冶炼黄铜的技术,亦无充足的纯铜储备,因此难以生产出子弹壳。
若无法制造子弹壳,生产子弹便无从谈起。于是,根据地的兵工厂不得不转而寻求替代方案——自行制造。复装弹,也称“翻造子弹”。
所谓复装弹,即是对旧弹壳进行精心修整,随后重新填充火药与新的底火,最终装配上弹头,从而制成的新型弹药。
八路军战士与武器
手榴弹、炮弹制造较复杂。复装子弹工艺复杂。
制造一发重新装配子弹,需备齐一个废旧弹壳、火药以及一枚新制的弹头。随后,便可以开始装配过程。经过清洗、整形、退火等多道工序,仔细观察底火、上底火,随后装载发射药、安装弹头,紧固弹壳,并在弹口及底火处涂抹虫胶漆。接下来,进行严格检验,符合全弹样规标准,最后滚光处理,整个过程涉及数十道精巧的操作。
八路军复装弹需弹壳。
自1941年起,废弃的弹壳便成为了八路军的“战略财富”,各级领导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并频繁下达指令,要求部队积极搜集这些弹壳。关注弹壳收集。
1941年1月13日,朱德在致部队的电报中,明确下达指示:“目前总部子弹告罄,今后领取弹药者须携带弹壳同来,实行一弹一壳的兑换制度,无弹壳者将不予发放。”
在这段时间里,从中央军委到各师、旅的领导层,收集弹壳的问题屡次被提及。即便是在八路军面对繁重战斗任务时,他们仍想方设法地积极搜集弹壳。
八路军战士
在转移阵地之前,我军的步枪手总会细致入微地收集散布在四周的弹壳,并在战斗落幕时将它们悉数交给班长。由于机枪手需频繁更换阵地,他们往往在激战中无暇顾及弹壳的搜集。然而,在清理战场之际,其他战士会依据机枪手的回忆,协助其搜寻散落的弹壳。
在某次行动中,临沂周边,115师686团巧妙布下了一个伏击阵地,意图一举消灭日军一支队伍。然而,日军兵力超出了我军的预料,导致我军未能达成全歼之目标,只得迅速撤离战场。
两日之后,686团再度派遣一支精锐小队重返战场,着手搜集散落各处的弹壳。经过一番努力,最终成功找回400余枚弹壳,并悉数上交给了指挥机关。
八路军以异乎寻常的“热忱”搜集弹壳,此举亦引来了日军的关注。
在激战中,有战士发现,为了防止八路军搜集弹壳,日军竟然也效仿开始拾取;更有甚者,日军的机枪手还在窗外悬挂起布袋,确保机枪射出的每一颗弹壳都被尽数收集。这一现象无疑暴露了日军的狡黠以及其密布的眼线。
日军机枪手摆拍
由部队收集而来的弹壳,随后被运送至子弹制造厂。厂内设有先进的复装弹加工设备,这些设备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沈丁祥,当时参与复装弹生产工作的亲历者,回忆道:
在子弹厂的车间内,摆放着周恩来副主席通过统战渠道从敌占区秘密运来的设备:两台弹壳车底机、两台取轴冲床、两台紧口机、两台收口机,以及一部元车,此外,还配备了车床和小冲床各一部。
除了在工厂进行规模化生产,八路军还组建了专门的复装弹小队。这些小队携带着成品弹头及简易工具,随作战部队一同行动。制造战地复装弹,直接供部队使用。
不久,八路军的子弹制造厂已增至两家。至1943年,仅晋察冀兵工厂就已复装子弹超过一百万发。在抗战岁月里,各兵工厂共生产了七百多万发子弹,其中绝大多数均为复装弹药。
无烟火药
在弹壳难题得以攻克之后,八路军的技术人员随即将注意力转移到了火药的研究上。
我国,火药的摇篮,民间早已能够自行生产。实际上,在根据地最初制造子弹时,便采用了民众自制的“黑火药”作为原料。
然而,这种火药在使用过程中引发了诸多困扰,使得战士们纷纷表达了强烈的不满。
八路军使用的“弹头延伸冲床”。
军工人员回忆称,此类装有黑火药的弹药在发射之际,会喷涌出浓重的黑烟,环绕在战士四周。这股黑烟不仅严重干扰了瞄准的准确性,更暴露了射击者的位置,从而招致了敌人的猛烈火力。
运用此类黑火药子弹,往往一番激战过后,战士们尽皆熏染得尘满面,土蒙心。
于是,获得无烟火药成了紧迫任务。
起初,军工人员获取无烟火药的方法是,拆解日军炮弹的发射药筒,取出装填在药桶内的无烟火药条,再将火药条剪碎,装填进子弹壳。
然而,此种策略不久便告终止。八路军所获的发射药筒数量本已不多,其中部分还需分配给炮兵部队;加之拆解药桶过程充满极大的风险。
八路军总部和晋察冀军工部决定自制无烟火药。
1940年1月,位于河北省唐县的一座宁静村落中,八路军晋察冀军工部搭建起了一座临时厂房。陶塔(用水缸制成),开始生产硝酸和硫酸。
八路军加工机械
自1940年8月起,八路军便具备了硝酸与硫酸的批量生产能力。晋察冀军区工业部技术研究室的三位同志,凭借着自产原料,成功研制出无烟火药,该成果随即在各个根据地得到了迅速推广。
至1942年,两地根据地已成功产出浓硫酸,并迅速转而生产无烟火药。在此基础上,他们还研发了多种类型的火药。
在1944年,雷汞的生产量为26公斤,而到了1945年,这一数字激增至118公斤;同期,发射药的生产从1944年的760公斤飞跃至1945年的10203公斤;同年,烈性炸药的生产量更是高达15503公斤。
八路军攻克了无烟火药技术难题。
红圆头
除却弹壳与火药,复装弹药之另一挑战,便在于弹头的制作。
这款全新的国产6.5毫米步枪弹,其弹头内部镶嵌铅芯,外部则被铜制被甲所包裹。该弹头的构造特点在于,在坚固的铅质内芯外围,额外覆盖了一层柔韧的铜皮。这一结构同样适用于复装弹的弹头设计。
复装弹药涉及将回收的弹壳进行再利用,而弹头则需采用铜或铅材料进行重新锻造。
如前所述,八路军本就面临铜资源匮乏的困境,且缺乏自主冶炼的能力。制造弹头,迫不得已只能依靠回收含有铜质的废旧金属。他们发现,光绪铜元极适合制弹。
军工人员首先对搜集到的光绪铜元进行挤压与敲击,塑造出与试管相似的铜制容器。随后,他们将熔化后的铅液注入其中,封固口部,便制成了弹头。弹头呈暗红色,类似铜元。
然而,铜元存在一弊:其硬度超出纯铜,加工起来尤为困难。
在使用人力螺旋冲压机在铜元弹头的生产过程中,工人们往往需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却往往成果寥寥。技术人员由此萌生了一丝灵感。用骡马作为动力驱动冲压机对铜元进行压制,经过反复试验,此法最终获得了成功。
采用此等土法加工的原材料,其表面难免出现众多细小的裂痕,而制成的弹头亦保留了这些裂痕。这些裂痕难以彻底消除,仅能经过简易的打磨处理,方才交付军队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此类弹头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边区造”或“红圆头”。
发射后的红圆头子弹在疾速穿行于空气中时,缝隙中涌入的气流引发了一阵尖锐的呼啸。与此同时,高速气流的作用下,铜皮表层开始剥落,进而暴露出铅芯。
故而,一旦那颗红头弹穿入人体,其内部的铜壳在遇到阻力时便会裂开,形成无数碎片,而铅芯也被强力挤出,在体内四处翻腾,其情形宛如达姆弹。由此,它所造成的伤口远超常规子弹,给日本兵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然而,红圆头弹亦存在显著瑕疵,其加工粗糙致使精度大打折扣,射程亦不及新制子弹之远。
这就是前文所说的,鬼子兵称之。“致命的红圆头”子弹的渊源。实则,该型号子弹诞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作为一种应急产物;然而,它亦成为中国军民顽强抗敌、勇对强敌的生动象征。
后记:
对于八路军而言,弹药匮乏的问题在抗战岁月中始终如影随形,成为难以摆脱的痛点。尽管根据地内的兵工厂生产能力持续提升,然而,由于缺乏机械化大规模生产,其产能始终难以满足需求。
八路军弹壳引伸冲床
在抗日战争前期,国民政府发放与缴获早期,八路军的主要弹药供应渠道便源于此;随着国民政府停止供应弹药,受限于战场环境,八路的缴获弹药也日渐稀少。在1941至1942年度,我国陷入了因弹药短缺而造成的严峻困境。
面对重重挑战,我国红色军工企业秉持自力更生的精神,千方百计研制出自行生产的子弹,使得自制弹药的比例日益攀升。进入抗日战争的中后期,各抗日根据地的弹药生产逐渐步入正轨。在复装子弹这一对精度和技术水平要求极高的领域,我国已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自1943年起,尽管原材料供应仍然受限,八路军兵工厂却在重重困境中,为部队源源不断地输送了至关重要的弹药支援。
据统计,在1937至1945年的抗日战争期间,抗日根据地共建立了130座兵工厂,这些工厂吸纳了近2万名职工,共生产了高达780万发的子弹。在共产党领导下,游击战争中贡献卓著,同时,也为新中国军事工业的初创奠定了坚实的基石,并为现代军工企业注入了鲜明的红色基因。
在逆境中抵御外敌,我国军工产业脚踏实地,谱写了辉煌的奋斗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