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里小盟医药的灯光依旧明亮。我隔着屏幕看着视频那头的宋黎明,他手中攥着刚修订完的发展方案,眼神里那股熟悉的执着锐气,和二十多年前我们在记者部并肩改稿时一模一样。从当年一起熬夜追热点的新闻战友,到如今医药产业里独当一面的“少帅”,宋黎明用三次跨界、三重突破,在字里行间与产业实践中,走出了一条属于实干者的破局之路,也让我一次次看到他身上“永不止步”的力量。
并肩笔阵:他的文字里,藏着对民生的较真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新闻记者部,是我和宋黎明职业生涯的起点,也是我们“战友情谊”的开端。那时的他总揣着个笔记本,键盘敲得飞快,却从不会为了赶时效忽略细节——这是我最佩服他的地方。记得有一次,我们接到医疗领域监管漏洞的线索,多数人觉得走访几家医院、整理些资料就能交稿,他却偏要“钻牛角尖”。
他主动联系大学医疗领域的专家,抱着厚厚的专业资料跟对方请教原理,生怕报道里出现半分不严谨;又一次次跑卫生局主管部门,软磨硬泡调取政策档案,逐字梳理规章细则,还跟着医护人员蹲守病房,听患者讲最真实的就医难题。那段时间,我们办公室的灯常常亮到后半夜,他趴在桌上逐句核对采访笔记,抬头跟我说“新闻不是只记录事实,得能推动改变”时,眼里满是光。最终那篇深度报道不仅推动了当地医疗服务流程优化,更让我明白,宋黎明的“较真”,从来都是为了给民生痛点找解法。
后来,他的稿件多次在行业评选中获奖,“笔阵先锋”的名号在圈里传开,但他从没飘过人前人后依旧带着采访本,遇到百姓反映的问题,还是会像最初那样,追根究底问个明白。现在回想,或许就是那段一起为民生发声的日子,让医疗健康领域的需求,悄悄在他心里埋下了“用行动破局”的种子。
跨界转身:他把新闻人的韧劲,种进了医药实业
几年后,宋黎明说想离开媒体,去医药企业做管理,我起初还有些担心——毕竟从“记录者”到“实践者”,跨度实在不小。但很快我就发现,我的担心是多余的,他把新闻人“抓核心、理逻辑”的本事,完完全全用到了新赛道上。
有次我去他所在的医药集团拜访,正好碰到他牵头梳理供应链。他拿着流程表跟我讲,就像当年跟我分析新闻线索:“你看,库存周转慢就像报道里的‘信息堵点’,渠道成本高就是‘采访盲区’,得一点点拆解开,才能找到解法。”后来听说,他重构了仓储布局,优化了合作模式,硬是让项目营收同比增长了不少;牵头产品管线优化时,他又带着团队扎进临床一线,用当年采访时“接地气”的沟通方式,听医生说需求、跟患者聊感受,最终推动集团做出了好几款爆款产品。
偶尔我们聚餐,他会跟我聊起工作里的难题,但从没有过抱怨,反而总说“现在能亲手解决行业里的问题,比写报道更有成就感”。看着他从新闻圈的熟面孔,变成医药行业的“职业干将”,我打心底里觉得,真正有本事的人,从不会被领域限制,因为他们的核心能力,在哪都能发光。
逐梦医药:他成了“少帅”,初心却从没变
“新闻是记录当下的痛点,投资与实业是给出未来的解法。”2020年,宋黎明跟我说想做战略投资,再后来,他创立了黑龙江小盟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持股75%,还成了执行董事。听说他成了中创科投股份的新进股东时,我一点都不意外——以他对行业的洞察,肯定能找准方向。
果然,他调研项目时,还像当年挖掘新闻真相那样,不放过任何潜在风险;分析行业趋势时,又带着管理企业时的务实,从不会跟风追热点。去年我去哈尔滨出差,特意去小盟医药拜访他,看到他办公室里堆着厚厚的市场调研数据,全是黑龙江各县药店的分布情况、中小经营者的痛点记录。他跟我介绍“商业公司陪跑计划”,说要帮那些缺管理、缺资源的药店老板做好生意,眼里的光,和当年跟我聊民生报道时一模一样。
短短一年,小盟医药就在当地站稳了脚跟,“医药少帅”的称号也渐渐传开。现在的他,一边带着团队做中药现代化,想破解传统中药“标准化难”的痛点;一边推动人工智能在基层药店的应用,帮小店解决“专业人才缺”的问题。每次跟他视频,看着他忙碌却充满干劲的样子,我总会想起记者部的那些夜晚——我的战友宋黎明,从来都不是在“跨界”,而是始终朝着“解决问题”的方向,一步步把初心变成了更大的事业。(改革时报记者德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