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空管系统遭网络重击,希思罗机场陷入瘫痪,航班大乱

周六的希思罗机场,炸了。

毫无征兆,欧洲最忙的航空枢纽之一,突然就回到了“石器时代”。电子值机系统全线崩溃,行李传送带也跟着罢工。

成千上万的旅客,行程瞬间被打乱,机场里乱成一锅粥。

马来西亚航空的值机柜台前,露西·斯宾塞排了两个多小时的队,心急如焚。她亲眼看着工作人员满头大汗,费劲地用笔和纸给行李手写标签。

确认乘客信息,不靠电脑,全靠吼,或者打电话。“好不容易用手机App值了机,到了登机口又说扫不出来,把我们全赶回来了!”她对着记者抱怨,眼前是黑压压的几百号人。另一边,莫娜扎·阿斯拉姆更惨。她和年迈的父母,已经被困在停机坪的飞机上超过一个钟头。飞机什么时候能飞,没人知道。她要去多哈转机,那趟航班早就飞走了。“我们早上五点就到机场了,又饿又累。”她的声音里满是绝望。

一个软件撂倒一片机场

这场大混乱的根源,是一家叫柯林斯宇航的公司。他们的母公司RTX发了个声明,承认系统在“部分机场”出了“网络相关的故障”,正在抢修。出事的软件叫“Muse”,作用是让不同航空公司能共用一套值机系统和登机口,平时是效率神器。可一旦它被黑客盯上,就成了灾难放大器。瘫痪的不是一家航司,而是一大片。柯林斯宇航的声明写得轻描淡写,说问题不大,靠人工也能搞定。但在旅客眼里,这哪是“搞定”,这简直是煎熬。不过,英国航空这次就没事,因为他们有自己的一套备用系统。关键时刻,有没有“备胎”,高下立判。

这波冲击横扫欧洲

希思罗的瘫痪,只是个开始。冲击波迅速扩散到整个欧洲。布鲁塞尔机场周五晚上就崩了,旅客被迫体验了一把“纯手动”登机。柏林的勃兰登堡机场也一样,旅客等待时间暴增。航班追踪网站显示,光周六一天,这些受影响的机场就有几百架航班延误。爱尔兰的都柏林和科克机场也中招了。布鲁塞尔的情况最严重,机场直接摊牌了,说航班时刻表会“受到重大影响”,延误取消是家常便饭。欧洲的航空安全组织都看不下去了,直接下令,要求各航司从周六到周一,砍掉一半往返布鲁塞尔的航班,不然场面根本控制不住。旅行记者西蒙·卡尔德说得一针见血:“这些事都是连着的,布鲁塞尔一个小问题,就能让你在地球另一边错过转机。”

官方救火忙旅客心中凉

官方紧急下场“灭火”。希思罗机场增派了大量工作人员,建议乘客没事别来太早,长途航班提前三小时到就行。英国国家网络安全中心也介入了,说正在和各方合作,搞清楚到底怎么回事。交通大臣也表态,说自己“密切关注”。但这些话,在一些旅客的遭遇面前,显得特别苍白。约翰尼·拉尔本来要飞孟买参加岳母的葬礼,眼看就要错过了。他告诉记者,他母亲行动不便,需要轮椅,但工作人员只会翻来覆去一句话:“系统瘫痪了,没办法。”当然,混乱中也不是没有秩序。卢克·阿格-琼斯就说,他排的队虽然长,但移动速度比想象中快。还有工作人员在队伍里大声喊着特定航班号,优先处理快要误机的乘客。

幕后黑手究竟是谁

柯林斯宇航对此三缄其口,这就给了外界巨大的想象空间。有人瞎猜是克里姆林宫,但没什么证据。更多的专家认为,八成是那些要钱不要命的勒索软件团伙干的。这些团伙每年靠加密数据、制造混乱,向大公司索要巨额比特币赎金,赚得盆满钵满。很多黑客团伙的大本营确实在俄罗斯,但网络犯罪早已全球化了。最近,英美两国就抓了不少青少年黑客,他们攻击的目标包括拉斯维加斯的赌场和玛莎百货。所以,黑手是谁,还真不好说。

笔者以为

这次事件,又一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去年九月,一家网络安全公司的软件更新出了问题,就曾导致全球IT系统崩溃,航空业大乱。无论是软件BUG还是黑客攻击,结果都一样:一个看不见的数字问题,瞬间就能把现实世界搞得天翻地覆。从排队几小时的普通人,到错过亲人葬礼的家庭,再到被迫砍掉一半航班的国际机场,我们看到的是,现代社会的命脉是多么脆弱。效率和稳定,似乎成了一对矛盾。航空公司、机场和软件公司,在享受数字化便利的同时,必须在备份和应急预案上投入更多。否则,下一次“系统瘫痪了”的声音响起时,代价只会更加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