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故事基于真实历史事件进行叙述,所有内容均来源于史实记载,如有表达的观点仅代表笔者个人理解,请理性阅读。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特此说明!谢谢!
1985年,吉林市两个平头百姓接到朝鲜的邀请函,下火车就看到金日成亲自来接他们。
这兄妹俩啥来头都没有,凭啥享受这种待遇?
金日成见到他们就抱着哭,嘴里念叨着他们父亲的名字。
临走时,金日成派人送来一箱子人民币,整整2万块,在那个年代可是天文数字。
48年前那个为了朋友服毒自杀的人,到底跟金日成有什么关系?
01
说到1985年,这兄妹俩的遭遇真是让人想不通。
张金泉在工厂上班,妹妹张金禄是小学老师,两人过着再普通不过的日子。突然有一天,他们收到朝鲜方面的邀请函。
这事搁谁身上都懵了。他们压根没想过能出国,更别说是去朝鲜了。
火车到了平壤站,兄妹俩刚下车就傻眼了。站台上站满了人,手里拿着鲜花,人们高举鲜花欢迎。
张蔚华是他们的父亲,可父亲早在1937年就死了。那时候张金泉才几岁,对父亲的印象很模糊。
更让人意外的是,金日成居然亲自来火车站接他们。这个朝鲜最高领导人快步走过来,紧紧握住张金泉的手。
金日成用中文亲切交谈,听起来特别亲切。他说等这一天等了快50年了。
接下来几天,兄妹俩享受的待遇简直不敢想象。专车接送,住最好的宾馆,吃最好的饭菜。走到哪里都有人认识他们,都说他们是"张蔚华的孩子"。
在一次宴会上,金日成单独把他们叫过去,开始讲他们父亲的故事。
这个平时威严的领导人,说着说着就哭了。他拉着兄妹俩的手,三个人抱在一起,眼泪止不住地流。
金日成说,张蔚华是为了保护他而死的,以后他就是兄妹俩的父亲。
02
要说清楚这事,得从90多年前说起。
1924年,朝鲜半岛被日本占领,很多朝鲜人为了活命跑到中国东北。金日成的父亲金亨稷就是这样逃到了吉林省抚松县。
金亨稷一家人生地不熟,又没有合法身份,日子过得相当难。
据传抚松县县长刘天成曾给予帮助,可上面有规定,不能随便收留朝鲜难民。就在金亨稷快绝望的时候,有人给他指了条路:去找张万程。
张万程是抚松县的大户,家里有钱有势,关键是人品好,经常帮助穷人。可那时候张万程正发愁,他老婆得了重病,看了很多大夫都没用。
巧得很,金亨稷从小学过医术。他懂医术,帮助了张夫人,真的药到病除。张万程感激得不行,两人还发现都喜欢书法,一下子就成了朋友。
有了张万程的帮助,金亨稷很快办下了居住证,还把老婆孩子从朝鲜接了过来。
那天,年幼的金日成坐在马车上,看着这个陌生的地方,心里不知道在想什么。就在这时,他看到一个跟自己差不多大的中国小孩正好奇地看着他们。
这个小孩就是张万程的儿子张蔚华。谁能想到,这两个孩子会成为一辈子的朋友。
03
1925年,金日成进了抚松县第一小学,跟张蔚华成了同班同学。
两家大人关系好,小孩自然也亲近。张蔚华是本地人,经常带着金日成到处玩,吃好吃的,看热闹的。
两个小孩整天黏在一起,有说不完的话。
等金日成上了中学,事情开始变了。他慢慢明白了什么叫亡国之恨,开始看一些进步书籍,整个人变得严肃起来。
张蔚华发现好朋友不再像以前那样爱笑了,总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在他的追问下,金日成把那些革命书籍拿给他看。
张蔚华一看这些书,整个人都震撼了。原来外面的世界正在发生这么多大事。
1927年,金日成离开抚松县去吉林上学,很快就搞起了自己的革命组织。张蔚华也想跟着去干革命,可他父亲张万程坚决不同意。
张万程觉得,共产主义在东北根本搞不起来,只会让儿子送命。他强行把张蔚华留在了家里。
可张蔚华的心早就跟着金日成跑了。1928年,金日成毕业后正式干起了革命,张蔚华也偷偷跑去找他,想要参加革命队伍。
没多久,张蔚华的大哥带着人找来了,硬是把他带回了家。
分别的时候,金日成给了张蔚华一个"共青同盟"成员的身份,让他回去后也要继续搞革命活动。
这次分别后,两个好朋友的命运发生了巨大变化。
04
1937年7月,金日成在东北的日子越来越难过。日伪军对他们疯狂围剿,部队只能在深山老林里打游击。
到了秋天,金日成的队伍被困在抚松县马鞍山附近,断粮断药,情况非常危急。没办法,金日成只能派人下山找帮手。
他们找到的人就是张蔚华。
那时的张蔚华已经结婚生子,在县城开了家照相馆,表面上是普通生意人,实际上是中共地下党员。
听说金日成有困难,张蔚华二话不说就答应帮忙。他用自己家的马车,以进山采药为借口,定期给山上的抗日武装运送粮食、药品和武器。
1937年深秋的一个晚上,张蔚华亲自带着物资上山,跟金日成见了面。多年不见,两人都激动得不行。
这次见面,张蔚华又提出要跟金日成一起打仗,又被拒绝了。金日成说他在县城里作用更大,而且有家有口的,别冒险。
谁想到,这竟然是两人最后一次见面。
10天后,满载物资的马车又悄悄开进了山区。可这次运送物资后不久,出事了。
张蔚华的同学郑学海投靠了日本人,当了汉奸。这家伙发现张家马车总是进山,起了疑心。
有一天,郑学海来拜访张蔚华,假装关心地提到金日成。他说自己很想见见老同学,可惜被日军封锁,上不了山。
张蔚华是个直性子,脱口而出说前不久还见过金日成。
就这一句话,害了他的命。
05
郑学海一回去,马上把情况报告给了日本宪兵队。当天晚上,张蔚华就被抓了。
日本人对他进行了残酷的刑讯逼供,想从他嘴里套出金日成的具体位置和联络方式。可张蔚华什么都没说。
几天后,张万程想尽办法,花了大价钱,总算让儿子保外就医。
回到家,张蔚华已经被折磨得不成人样。老婆在床边日夜照料,希望他能慢慢好起来。
可张蔚华心里明白,日本人不会轻易放过他。他们肯定还会来抓他,以他现在的身体状况,根本熬不过去。
更可怕的是,万一自己坚持不住,说出了不该说的话,金日成和其他同志就完了。
1937年11月4日,张蔚华把老婆叫到床前,艰难地说了最后一句话。他说只有用自己的死,换取同志们的安全,以此报答金日成的信任和友情。
说完,他起身走到房间里,拿起一瓶升汞液,一口气喝了下去。
25岁的张蔚华就这样走了。为了保护朋友,为了革命理想,他选择了死亡。
几天后,山里的金日成得到了消息。这个铁骨铮铮的革命者痛哭不止,整整5天5夜没合眼。
从那时起,金日成心里就有了一个愿望:一定要找到张蔚华的家人,报答这份恩情。
06
1945年日本投降后,金日成回到朝鲜并参与建立政权。可他从来没忘记过张蔚华,多次派人到抚松县找张家的后人。
可惜因为战乱和各种原因,这个愿望一直没实现。
直到1984年,中方领导访问朝鲜时,有人把张金泉写的一封信转交给了金日成。金日成看完信后激动得不行,立即邀请张家兄妹访问朝鲜。
1985年,48年后,金日成终于见到了张蔚华的孩子。
临走时,金日成派人送给兄妹俩一个箱子。张金泉打开一看,里面整整齐齐摆着20捆10元面值的人民币,共计2万元。
在那个年代,这可是一笔巨款。
金日成说这是他的一点心意,张蔚华为了他牺牲了,他欠张家的太多了。
此后几年里,张金泉兄妹多次访问朝鲜,每次都受到最高规格的接待。直到1994年金日成去世,这份跨越国界的友情才画下句号。
张蔚华的名字,在朝鲜至今仍被人们记着。
07
说起来,这事真让人感慨。
48年前,一个25岁的中国青年为了保护朋友选择了死亡。48年后,朝鲜最高领导人把他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儿女看待。
这份友情跨越了国界,跨越了生死,跨越了将近半个世纪的时光。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有些人用生命诠释了什么叫忠诚,什么叫友谊。张蔚华就是这样的人。
金日成也是个重情重义的人。当了国家领导人后,没有忘记那个为自己牺牲的朋友,没有忘记要报答他的家人。
有人说,真正的友情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经得起生死的考验。张蔚华和金日成的友情就是这样。一个用生命保护朋友,一个用一生报答朋友。
这种事在现在这个社会还能看到吗?恐怕很难了。人们为了利益可以翻脸,为了金钱可以背叛,真正的友情越来越少见了。
看看张蔚华的选择,再看看金日成的做法,真是让人想起什么叫做情义二字。
史实来源:据《金日成与张蔚华——跨越国界的生死情义》、光明日报、大江南北杂志等史料记载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