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上周和朋友聊起二手车时,他突然问:你知道今年走量最多的车型大概多少钱?我掰着指头估了个范围,感觉二手市场真不像新车那么坚挺。实际上,我也没办法给出一个很准确的数字,毕竟这东西地区差异很大,估算到中等偏上,二手车售价可能在4万到8万人民币之间(这段先按下不表)。不过这让我想到,今儿个中国汽车市场的小变局里,原来以旧换新政策又推回来一点。
前几天在4S店,修理工阿伟偷偷打趣:这次新政策,不知道对我那堆二手的老车有没有点啥实在的帮忙。我心里一咯噔。的确,政策一落实,很多人都关心,尤其是那些旧车们,是不是还能买点补贴?我想象中,一辆2012年9月上牌的,算是紧贴政策标准的车,得想办法赶在6月之前挂到平台上,才能拿到补贴。可那时我又一想,国补新资格是不是变了?会不会限制到13年6月前的车,真让人琢磨不透。
说到这,我翻了下笔记,看到一张表:补贴资格去年差不多截止到13年6月,这次变成了13年6月前上牌。是不是意味着我那台老破车不符合?这个是不是让我心里没底,也许有人会说:你是不是太操心了,这都能变?可谁知道呢?政策就是这样摇摆,留给我们的,还是那点猜测空间。
我觉得,汽车以旧换新主要还是想激活新车市场,毕竟靠单纯补贴老车,难免会有炒作嫌疑。其实细想,补贴金额也不算多。比如去年报废补贴两万自动就刺激了不少消费者,毕竟红包拿得痛快。但二手车换补贴,是不是本质上还差点意思?过户半年内的二手车,这个时间点限定得挺死,要在1月8日前过户——我懂的,这样避免有人闲得无聊,拼命炒二手车套利。
车市里,流通到的二手车存量估算,应该在几千万台(样本有限,估算偏模糊),实际上每年二手车交易额也能达到几千亿人民币。假设每辆车重新估值折合5万块,二手市场的体感价值可能在2万亿级别摇摆。可以想象,政策一发,会不会让部分车主觉得:我这台14年出的车,待会儿报废补贴两万,买新车还能顺便拉新,真是挺妙的。
我身边有人问,你觉得,二手车置换补贴还会取消吗?我说:这次政策调整得挺微妙,不排除将来会有变。去年报废补贴突然扩大,似乎也在试探市场反应。你说,他们究竟是怎么想的?是不是那些资源利用度低的旧车,就是优先淘汰的对象?我还记得那次经销商的销售小张说:你看到没? 14年的车要老大不掉,想补贴还不容易。我心里一咯:你说得对,但是,是不是在某个节点上,就要强制淘汰它?我猜不完全清楚。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汽车制造和供应链,只不过像个复杂的拼多多拼图;你要一环松了,后面都散了。而且,生产链的盛夏在这里其实没啥太大变化,主要是市场需求、政策刺激和库存调节在驱动。比喻简单讲,汽车产业就像一只蜂群,你能感受到蜂蜜生产的蜂巢在变动,但核心蜂皇——技术、市场、政策,变动其实都不大,只是在蜂箱里的蜂蚁——每个细节不停敲打。
我还在想,汽车的研发是不是也像我们生活中那种毁约单——难免会有磨合不佳的丧失感。研发流程,能像厨房做菜一样精细吗?很难。我曾经看到一份资料,说国产车的智能化其实一个因素是软件开发比硬件更难操控。比喻说,就是软件像盐,越撒越多,但没盐,也不行。我觉得不少技术,生活比喻都能讲清楚,比如自动驾驶,像你自己开车一样,但要让这车‘懂’你所有的微表情。
呃,我还没细想过一个问题,自动驾驶辅助系统会不会变成糖衣炮弹?用得越多,反而越依赖,不知道这是不是完美的陷阱。要说这点,我倒是想到:面对政策,车企是不是也在打补丁——那种看似提升产品体验,但副作用可能埋在细节里。
说到这,我觉得讨厌的事,就是买车的成本荒。我粗略算过:百公里用油6升,假设92号油成本6.3元/升,油钱就差不多38元;加上过路费2元,保险费、维护、折旧,粗算一下一辆车的用车成本大概在1.2元/公里(样本有限,估算偏粗糙)。其实比起买车时的头一脚,日常养车更加扎心。
我刚才翻了下相册,看到前年送的小孩在车里打滚的画面。那个时候还笑得很甜,现在想想,车子像个移动的小空间,陪伴了太多瞬间。似乎每次走在路上,都会注意到:这些年里,我也变得挑剔——对油门的反应、座椅的硬软、隔音的效果。每一项细节,很像跟朋友的聊天,你说,车里噪音是不是越变越大?有时候,车子不需要太复杂,只希望开得舒服。
不过我也不太喜欢那些复杂的事,比如新政策什么时候真能直接改善咱们的日常生活?谁能说得清?这感觉像是我们每个人都在等待一个变革的瞬间。实际中,谁知道下一次心跳慢下来,是不是就意味着——所有的焦虑和期待都在那一秒变成了平静的谛听。
然后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汽车产业到底怎么才能变得更接地气?难不成还得等政策变脸起来?或者,是不是只有我们自己,好像那辆老车变得更心碎,但还得硬撑着继续跑?这话题越想越沉,也许真得——
你有没有注意到,编辑器里的灰尘?那种与你生活无关的小细节,反倒最能触动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