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之地,自古风华,金陵更是帝王之州”,南京承载着6000余年的文明传承、2600余年的筑城历史以及近500年的建都辉煌,位列我国四大古都之列,被誉为“六朝古都”与“十朝都会”。它不仅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更见证了公元前472年越国在此筑起的第一座城池。三国时期,孙权在229年将南京(当时名为建邺)定为东吴国都,自此,东晋、宋、齐、梁、陈、南唐、明朝、太平天国等历代王朝相继在此定都。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于南京定都,遂召集全国之能工巧匠,耗时21载,构筑起周长33.67公里的内城城墙。此即今日存世的南京城墙,其长度居世界之最。自此,南京人口持续膨胀,繁华程度亦日甚一日。1927年,国民政府迁都南京,自此,南京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地位日益凸显,蜕变为一个百万人口的大都会,繁华程度举世瞩目。
然而,令人始料未及的是,1937年,赫赫有名的中华民国首都,竟遭受了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与血腥杀戮,数以十万计的无辜百姓惨遭毒手。许多人误以为当年中国军人未进行抵抗便导致了这一结果,实则不然。1937年的南京守军并非未战而降,他们在保卫南京的战斗中付出了生命的沉重代价。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卢沟桥点燃了全面侵华战争的导火索,意图从北至南,对中国进行全方位的侵略。同年8月13日,他们在上海再次制造事端。蒋介石随即集结全国80万精锐,于淞沪地区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他试图利用南方复杂的水网地形,来抵消日军机械化部队的优势,意图将日军驱逐至大海。然而,在日军强大海空军的猛烈打击下,淞沪会战还是失败了。
在淞沪会战的激烈交战之际,南京这座首都亦未能幸免于难。1937年8月15日,日本海军20架96式陆上攻击机,自长崎附近的大村航空基地振翅升空,飞跃波涛汹涌的大海,沿着杭州湾一路深入中国领空,直扑南京而来。抵达南京上空后,日军对明故宫机场、大校机场、八府塘、第一公园、新街口等军事要地和人口密集区域展开扫射与轰炸,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自此,日军对南京的轰炸越发频繁,千年古都沦为了战场。
1937年11月12日,历经三个月的殊死搏斗,我国军队在付出了高达三十万人的惨烈牺牲后,无奈撤离上海,城市陷入敌手。上海陷落后,日军将战略目标直指中华民国的心脏——首都南京。时任华中方面军司令兼上海派遣军司令的日军将领,在指挥所内发布严令:为了彻底解决这场事变,攻占南京首都具有无比重大的战略意义。我们必须倾尽全力,不惜一切代价。
1937年12月1日,日本大本营发布指令,指派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率领上海派遣军与第十军,共计十余万日军,在航空兵和海军的协同支援下,分三路向南京挺进。为协助地面攻势,日军飞机自11月13日起至12月13日止,对南京实施了一个月的连续猛烈轰炸。
南京乃国都,关乎国家形象,且孙中山总理的陵墓亦在此地。若轻易放弃南京,恐难对总理在天之灵有所交代。故而,他坚持必须誓死捍卫南京。
蒋介石深受唐生智见解的触动,然而,当询问谁将负责留守南京时,四周却陷入一片寂静。众人心中明了,此时留驻南京,非但难以坚守,更有可能背负千载骂名。最终,唐生智打破沉默,毅然决然地表示:“委员长,若无人愿意担当此重任,我虽勉为其难,亦将誓死坚守,与南京城同存亡!”蒋介石遂任命唐生智为……南京卫戍区司令:罗卓英、刘兴。
当时镇守南京的国民党军队,主要是由刚刚从淞沪会战撤回的部队组成。这些部队装备简陋,兵员不足,士气普遍低沉,且未及休整恢复。尽管唐生智麾下拥有14个步兵师以及四个宪兵团,再加上警察部队、江宁要塞守军、炮兵和特务部队等,总兵力达15万人,但其中大部分是新补充的士兵,实际战斗力极为有限。更为棘手的是,国民党军队内部派系错综复杂,唐生智身为湘军将领,根本无法有效指挥那些中央军和地方部队。
然而,为彰显其破釜沉舟的坚定意志,唐生智并未拟定撤退策略,反而下令交通部长俞鹏飞封闭下关至浦口的轮渡,并将船只撤离南京。
1937年12月5日,日军先锋部队与驻守句容的第66军于天王寺一带爆发了一场惨烈的战斗,标志着南京保卫战的序幕正式拉开。面对日军强大的炮火攻势,句容城首当其冲,不幸沦陷。至12月8日,日军成功攻占南京周边阵地,对南京实施了严密包围。
1937年12月9日,随着侵华日军对南京的合围告捷,松井石根随即派遣飞机向南京城内投放劝降信,意图对中国军队展开劝降。这封劝降信迅速送达唐生智司令部,唐生智闻之大怒,愤然将劝降信撕成碎片,掷于地面。然而,唐生智旋即平复心情,意识到这实则乃日军发出的最后通牒,预示着对南京城的总攻即将展开。于是,他迅速调整战略部署,增派兵力至日军重点攻击区域,并派遣督战队至前线阵地以加强防御。
12月10日午时十二点,日军华中方面副参谋长武藤章抵达前线阵地,目光投向城内,期盼着中国军队的投降使者能够现身,然而他们并未如愿以偿。午后一点,松井石根下达了对南京城的总攻命令。在唐生智的指挥下,中国军队以猛烈的炮火回应了日军的“劝降”企图。
紫金山、光华门、雨花台、中华门、杨坊山等地,战火纷飞,守军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驻守雨花台左翼阵地的国军第72军88师264旅,在旅长高致嵩的英明指挥下,与日军两个联队展开了激战。弹尽粮绝之际,高旅长挺身而出,率先跃出战壕,与敌军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肉搏战。终因寡不敌众,该旅全体将士壮烈殉国。同样,驻守雨花台右翼阵地的262旅,在旅长朱赤的带领下,也同日军展开了猛烈的战斗,全体官兵均英勇牺牲在阵地之上。
74军51师肩负起抵御日军第9师团进攻淳化镇及牛首山的重任。第51师301团代理团长纪鸿儒,率领部队凭借简陋的步枪、机枪及手榴弹等轻武器,与日军的飞机和炮火展开殊死搏斗。战役中,淳化镇的防御工事几乎全部被日军炮火夷为平地,第301团也损失惨重,几乎全军覆没。全团12位连长中,有四分之三牺牲或受伤,排级以下官兵伤亡超过1400人。纪鸿儒团长也在身受重伤后被紧急撤离战场。
“昔时项羽战败,尚且不愿过乌江,我怎能因伤而退缩长江?我要与敌人决一死战,以践守我的誓言!”此后,他继续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交战。
12月11日午时,唐生智接到蒋介石的电话,催促其即刻撤退至江对岸,并指令留下一位将领负责指挥部队过江。南京市市长兼全国宪兵副司令萧山令因此被指定留守,负责组织渡江事宜。然而,那时日军已攻陷多处城墙,要在一天之内安全撤离十万大军,实属不易。为掩护主力部队撤退,74军51师第302团第1营营长徐景明,在团长与数位营长相继阵亡的情况下,毅然决然带领部队断后。全营在孤立无援的状态下,用他们的血肉之躯,演绎了第74军南京保卫战中最悲壮的一幕。即便在弹尽粮绝的困境中,全营官兵无一投降,最终全部英勇牺牲。
因船只短缺,南京各码头均呈现出严重拥堵景象。从战场撤回的伤员、后勤部队、伤者、物资、车辆,以及老弱病残和妇女儿童,皆聚集于下关码头。南京市市长萧山令,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将,保定军校三期毕业生,与张治中同窗共读。
在南京保卫战爆发前夕,萧山令身兼数职,担任南京市市长、首都卫戍副司令长官(由唐生智担任司令长官)以及南京市警备司令,同时兼任宪兵司令部中将副司令和首都防空司令部司令,以及首都警察厅厅长,成为国民党在南京的宪、警系统中的首要人物,也是守护国民政府首都的实际领导者之一。在南京保卫战爆发前,萧山令果断下令,以宪兵第二团、教导团和练习团为骨干,动员数万民工,紧急赶筑雨花台一带的野战工事;此外,他还命令宪兵第十团和重机关枪营加强城防巡逻,以遏制日本间谍的非法活动。
南京保卫战一触即发,萧山令便协助唐生智将军统率军队。当蒋介石下令部队撤退之际,他的友人陈辑川力劝他速离险境。然而,萧山令坚定地回应道:“我受命守护首都,若守土不力,便无颜面对党国;若未能克敌制胜,亦无法向金陵的百姓交代。贪生怕死,屈服于敌,如何对得起江东的父老乡亲?若我离去,南京的百姓将如何自处?”
在撤退之际,陈辑川再度寻访萧山令,急切地劝其速速离去。然而,萧山令却坚定地回应:“当前局势已陷入混乱,众人皆忙于逃生,城中游勇散兵四处游荡,无法听从指挥,军心与民心均难以安抚。守卫国土,捍卫国家,乃军人的天职。我当竭尽忠诚,报效祖国,即使笑对沙场,也要誓死守卫南京,我的决心早已坚定。”
12月12日,在蒋介石和唐生智下达部队撤退令之际,南京市长萧山令随即被委以渡江总指挥的重任。抵达下关渡口后,萧山令迅即指挥宪兵与警察拆解民房,搜集木材搭建木筏,以此作为掩护,协助军民顺利撤退。
12日之夜,萧山令的部众屡次将他推至船上,然而萧山令总能顽强地爬回岸边。
13日清晨,日军从陆海两面发动猛攻,萧山令指挥宪兵与警察部队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在弹药和粮食耗尽之际,双方又爆发了一场惨烈的近身肉搏战,顽强抵抗日军长达五个小时。最终,全军壮烈牺牲。在身受重伤的情况下,萧山令毅然举枪自尽,热血洒满金陵大地,用其英勇事迹兑现了“誓与南京共存亡”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