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憋了12年的大招终于亮相! 8月19日,一艘满载排水量2.8万吨的“海上巨兽”——“纳希莫夫海军上将”号核动力巡洋舰,悄然驶离北德文斯克造船厂,闯入白海开启首次海试。
这艘冷战时期诞生的“航母杀手”,历经26年维修和2000亿卢布的天价改装,如今摇身一变:80枚“锆石”高超音速导弹藏进垂发系统,射程1000公里、速度8倍音速,专为击穿美军航母防御圈而生。
它的回归,是俄罗斯海军在乌克兰战场连损13艘战舰后的最强反击。但西方军事专家却嗤之以鼻:“一艘老古董,电子设备落后中国055驱逐舰20年,雷达反射面积堪比足球场,活靶子罢了! ”真相究竟如何? 这头“核海兽”的獠牙,能否撕开北约的海洋霸权?
从“废铁”到“海上武库”的逆袭
1988年12月30日,苏联北方舰队迎来一艘代号“加里宁”的钢铁巨舰。 它全长252米,比两个足球场拼接还长;宽28.5米,相当于双向八车道公路;满载排水量2.8万吨,比日本“出云”级准航母还重7000吨。 舰体搭载两座KN-3核反应堆,理论续航无限,无需加油便能横跨太平洋。
1991年苏联解体,刚服役3年的“加里宁”号被迫更名“纳希莫夫海军上将”号,象征19世纪克里米亚战争英雄。 1999年,因核反应堆泄漏隐患,它被拖进北德文斯克船厂封存,一停就是14年,甲板锈迹斑斑,导弹发射井里甚至筑起鸟巢。
北约东扩至俄罗斯家门口,黑海舰队老舰沉没事故频发,俄海军咬牙拍板:复活这头“核海兽”! 原计划5年、耗资500亿卢布的改造工程,最终拖到2025年,费用暴涨4倍至2000亿卢布。 原因很现实:俄造船业萎缩,150家供应商中30%因西方制裁断供,工程师被迫手搓零件。
80枚导弹塞进“钢铁棺材”
原先甲板上20具SS-N-19“花岗岩”反舰导弹发射筒被彻底拆除。 这些射程625公里的老式超音速导弹,曾是1980年代美军航母的噩梦,但如今连宙斯盾系统的边都摸不到。 替代方案是10组UKSK-M通用垂发系统,每组8个发射坑,总计80个发射单元。
新垂发系统像“万能插座”,能混装三种大杀器:
“锆石”高超音速导弹:8马赫突防速度,1000公里射程,贴海飞行高度仅5米,专治“标准-6”拦截弹;
“缟玛瑙”超音速反舰导弹:射程500公里,可掠海攻击或俯冲灌顶,一枚瘫痪万吨舰;
“口径-NK”巡航导弹:叙利亚战场验证过精度,2500公里外误差不超过3米。
防空火力同样疯狂堆料
保留老式S-300F远程防空系统,新增2组“鲁道特”垂发系统,以“一坑四弹”方式塞进112枚9M100近防导弹。 舰桥两侧加装6座“铠甲-M”弹炮合一系统,射速每分钟1万发,专拦漏网之鱼。
原装RBU-6000火箭深弹保留,新增“响应”反潜导弹,配合卡-27直升机投掷核装药深水炸弹——这是苏联式“饱和打击”哲学的延续:我可以打不准,但火力密度让你无处可逃。
无限航程与定时炸弹
“无限续航”是核动力最诱人的招牌。 两座KN-3压水堆功率14万马力,驱动4.6万吨钢铁飙出31节航速,比美国“伯克”级驱逐舰更快。 反应堆还能发电,单舰输出100兆瓦电力,足够点亮一座15万人口的城市。
1989年,“纳希莫夫”同级舰“伏龙芝”号在挪威外海发生堆芯熔毁,辐射污水直排北大西洋。 此次改装未更换反应堆,仅做了“延寿处理”。 更麻烦的是,全舰1000名舰员中,有三分之一是核反应堆操作兵——俄海军人才凋零,这些兵多数刚从核潜艇部队抽调,缺乏水面舰操作经验。
电子系统的“石器时代”
当055驱逐舰用上氮化镓相控阵雷达时,“纳希莫夫”的电子战设备仍停留在1990年代。 尽管换装了“桦木林”相控阵雷达,探测距离号称200公里,但实际抗干扰能力存疑。
2022年黑海舰队旗舰“莫斯科”号被乌军“海王星”导弹击沉,主因就是老式雷达无法识别低空目标。尴尬的是隐身性:舰体上层建筑堆砌48组导弹发射架、6座雷达天线,雷达反射面积超10000㎡,相当于50艘022导弹艇总和。
俄军试图用“暴力美学”弥补短板:全舰铺设127毫米复合装甲,重点区域防护力等效1000毫米均质钢。 但现代反舰导弹都玩“攻顶战术”,甲板装甲仅50毫米厚——2024年乌克兰用“海王星”击沉俄军“蟾蜍”级登陆舰,就是直接砸穿薄弱甲板。
北极圈内的死亡测试
2025年1月11日,北方机械制造厂重启第二座核反应堆。 8月13日,俄卫星社证实:巡洋舰已进入出海倒计时。6天后,8月19日凌晨,没有剪彩仪式,没有媒体直播,这头2.8万吨的巨兽在浓雾中驶入白海。 第一阶段测试包括三项生死考验:
全速冲刺:核动力满负荷输出,验证能否达到31节设计航速;
导弹冷发射:模拟垂发系统在-30℃北极环境下的可靠性;
抗饱和打击:电子战系统同时应对20个空中目标。
现场工人偷拍的照片显示,舰艏AK-130舰炮被换成轻量化的A-192M型,但甲板焊接口仍显粗糙,脚手架尚未完全拆除——显然,俄军已等不及“完美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