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分,6篮板,4助攻,李梦这场球没给江苏留一丝体面。
比分墙上那串数字像是北京女篮对键盘侠们的回怼:你们不是嘴上喊“没李梦也行”吗?
那今晚,谁来顶着她的数据表站出来走两步?
球场上回音最响亮的,不是解说员的高喊,而是那些平时最爱阴阳怪气的人,突然安静了。
镜头回到第三节,李梦一个急停,球砸进篮筐。
场边有人掏手机,弹幕飙出:“这状态叫垮?”
我差点笑喷。
谁还记得前几天,她在世界杯赛场上,气喘吁吁、汗水糊住睫毛,拼得像是下一秒就要倒下。
国家队的球衣都还没晾干,联赛就得咬牙上。
有人隔着屏幕就开始“远程医疗”:李梦身体完了,状态不行,甚至有人阴阳怪气,“北京女篮没她也能赢”。
话音未落,今晚这场球,场上的李梦三步并作两步,江苏后卫还在苦追背影。
你说这场面像不像小学生课间追逐?
追得累,结果还是人家先到终点。
要说“风凉话”最经典的,还是陈晓佳那句。
社交媒体上转得比高铁还快,听着像是给自己壮胆,实际上更像是给李梦递了一把火。
结果李梦直接把这句话变成了江苏的“背景音”。
球场就是这样,嘴上说得飞起,球一扔就原形毕露。
就像小时候上体育课,班里总有个自信爆棚的,真到800米,转圈都能被同学套。
赛场气氛不用多说,江苏教练刚换完阵容,眼神里写满了“没辙”。
北京女篮的战术调度这场真是明着教科书:李梦牵制,外线空了,江苏拼命补防,结果篮下被一锅端。
看着江苏的主攻点一会儿被掐死,一会儿又被李梦“晃丢”,我真想问,现场的战术板到底画了几个版本?
有李梦在,北京的攻防节奏就是不一样,那种流畅感像是地铁高峰期突然多开了一辆车,大家都能松口气。
其实李梦从小打球,练到膝盖都是疤。
她不是天才型那种,一路靠死磕,每年休赛期都泡在球馆。
女篮这些年流量不如男篮,但拼劲和血性一分不少。
世界杯那场,中国女篮拼到最后一秒,李梦站在罚球线的样子,眼眶都红了,现在还在网上流传。
有人说她状态下滑,我倒觉得,这姑娘根本没时间矫情,前脚国家队,后脚联赛,哪有喘气的空?
真有点“成年人世界没有圣诞老人”的味儿。
有趣的是,网上总有几种声音,专挑人最难的时候下绊子。
有人说“她得多休息”,有人又怕“太依赖李梦”。
我反倒觉得,这才是体育的真实面孔:谁拼得狠,谁就活得久。
看看NBA那边,詹姆斯年年被说“要养老”,结果每年季后赛都能掀桌子。
李梦也是,有她在,队友敢冲敢拼,没她,防守一下子就松了半截。
北京女篮这场,江苏是真的没招。
场外看热闹的网友,真像拿着显微镜盯着别人的一举一动。
李梦一旦有点起伏,弹幕立马炸锅。
可数据不会骗人,27分不是买彩票刮出来的。
江苏女篮不弱,常规赛那是能跟谁都掰掰手腕的主。
被北京按在地上转圈,多少也是李梦压场子的气质起了作用。
说到气质,忍不住想起易建联。
人家打到三十多岁还被嘲讽“老了”,一上场数据啪啪打脸。
体育圈最不缺的就是唱衰的砖头,只要你还在场上,谁都能扔几块过来。
李梦今天用球场表现回敬了所有“键盘战士”,没时间发长文,也没空开麦,她让分差和数据自己说话。
球迷爱看这种爽感,爽到心里去了。
女篮这波操作,其实也有点“逆风翻盘”的味道。
每次被唱衰,反而能爆发出新花样。
你说是天赋吗?
我看更多是硬抗和倔强。
队里气氛一直是“你行你上,不行别BB”,结果李梦真上了,江苏真招架不住。
偶尔我也会琢磨,为什么中国女篮总是被低估?
是不是咱们都被男篮的“流量”带歪了,忽略了姑娘们背后的拼劲和牺牲?
别看李梦这场成了“流量密码”,她背后的苦,没几个人能体会。
训练到半夜,伤病扛着打,从小到大都是靠自己把路走宽。
她不是那种一上场就能把对手吓哭的类型,但就是能把场面稳下来。
江苏这次被打得有点迷茫,全场都在找节奏,可北京女篮的战术轮转,李梦在的时候就是更顺。
说白了,主心骨的作用就摆在那,谁都不敢否认。
有球迷还在留言,说“这只是李梦手感好”。
笑死,手感能管一场,能管一赛季吗?
数据给你摆在这,过去三年,李梦的场均得分和效率都稳居联盟前列。
江苏女篮绝对不是软柿子,这场输了28分,说明的不是一时运气,是整体实力和心理都被压制住了。
说起来,和李梦类似的球员也不少,比如杨力维、孙梦然,每次大赛回来都得被问“还能行吗”。
人家用行动回了一句“你试试再说”。
体育圈里,嘴炮永远比实干多,但最后留下名字的,还是那些能把球打进篮筐的人。
今天这场,李梦给所有质疑她的人上了一课。
场边观众的表情从质疑到服气,弹幕从唱衰到点赞,气氛就像看春晚抢红包——有人偷乐,有人懵圈。
你说还有谁能顶得住李梦的位置?
今晚这场球,答案都印在大屏幕上了。
咱们说了这么多,你觉得“没李梦也行”这话以后还会有人提吗?
不如留言聊聊,你要是江苏教练,这分差怎么补?
球迷们,今晚是不是得给李梦点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