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权在手,却打不出效果。 张镇麟在上海男篮的首秀,反而印证了他一直想摆脱的标签。
上海男篮61-76不敌浙江队的热身赛中,今年夏天从辽宁队转会而来的张镇麟完成了首秀。 这场比赛他获得大量球权,多数时间司职二号位,却仅得7分,投篮命中率低迷。
上海队主教练卢伟给予张镇麟充分的发挥空间,两人曾在20-21赛季在辽宁队合作过。 这种特殊关照反而让张镇麟的缺点暴露无遗,节奏拖沓、单挑效果不佳、冲击篮筐费力。
这不仅仅是手感问题,而是持球能力不足的再次印证。 张镇麟加盟上海队的理由之一正是追求更高战术地位,但首秀表明,他的技术特点与持球核心的角色存在明显矛盾。
2025年十一期间,上海、广厦、浙江三支CBA强队进行了热身赛交流。 在首场比赛中,上海队以61-76不敌浙江队。 这场看似普通的热身赛,因张镇麟的首次亮相而备受关注。
张镇麟全场仅得7分,投篮命中率很低。 如果说数据只是表面现象,那么比赛过程更令人担忧。 上海队教练组给予他充分信任,让他多数时间打二号位,拥有充足的运控时间。
然而,获得球权的张镇麟表现出节奏拖沓、单挑效果不好、冲击篮筐拿分费力的弱点。 这些表现直接导致他最终数据不佳,也让球迷看到他持球能力的局限性。
对于刚刚伤愈复出的张镇麟来说,手感不佳可以理解。 但他与球队角色定位的不匹配,显得更为紧迫。 这场热身赛仿佛一面镜子,照出了张镇麟技术特点的真实面貌。
张镇麟在辽宁队时期主要司职四号位,是球队的“防守尖兵”。 凭借2米05的身高和出色的运动能力,他能够防守多个位置,从对方的核心外援到国内球星都能有效限制。
在辽宁队的战术体系中,张镇麟更多是作为3D球员使用。 他的无球跑动、定点投射和转换进攻是其主要得分手段。 这种定位让他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避免持球能力的不足。
2020年正式进入CBA以来,张镇麟展示了惊人天赋,成为辽篮核心之一。 他的投篮和冲击力都很有威慑力,防守端更是能够盯防对手箭头人物。 但这些成绩大多是在无球打法下取得的。
张镇麟一直志存高远,希望参与更多主动进攻。 在辽宁队时,主教练杨鸣确实给过他一些球权,但“只能在短时间内参与几个,延续性不强,太容易丢球,并且拖了全队的节奏”。
在辽宁队效力期间,张镇麟在进攻端享受到了“辽篮后卫红利”。 郭艾伦和赵继伟组成的后场搭档,能够为他创造大量轻松得分的机会。
有两大顶级后卫吸引防守注意力,张镇麟获得的进攻空间非常舒适。 接球后他有多种选择,加上出色的身体条件,让他成为场上的大杀器。 这种环境让他能够最大化自己的优势,最小化弱点。
数据印证了这一点:2023-2024赛季,张镇麟在场时辽宁每百回合少丢11.6分,防守效率值全联盟锋线第一。 他的进攻效率也同样受益于球队体系。
辽宁队完成三连冠期间,张镇麟的战术价值远超数据。 他不仅能够防守对方核心球员,还能通过无球跑动为队友创造空间,在转换进攻中发挥巨大威力。
张镇麟的持球问题并非个例。 目前国内最好的几位前锋,如张镇麟、曾凡博、崔永熙,都存在持球单打效果一般的问题。 这些球员更多是在战术转换中得分,或者通过定点投射、借助队友带动防守后冲击篮筐。
让他们在一对一防守下单打,效果都不理想。 这一共性现象解释了为什么球迷经常怀念巅峰时期的丁彦雨航,他是近年来唯一拥有稳定支配球能力的国内前锋。
从技术特点看,国内锋线球员的成长轨迹更偏向于功能化。 他们往往被培养成特定类型的球员,而不是全面的持球核心。 这与中国篮球青训体系和选材标准有关。
张镇麟在美国的篮球经历曾让人对他有更高期待。 但他回到CBA后,仍然难以突破国内锋线的技术局限。 持球能力的提升需要长时间打磨,而非单纯依靠身体天赋。
上海队主教练卢伟在张镇麟的首秀中给足了面子。 基于两人过去的合作关系,卢伟按照张镇麟的意愿给予了大量球权。 但这种尊重却带来了战术上的困境。
当张镇麟持球效果不佳时,卢伟不得不多次叫暂停调整。 这对教练组来说是一个信号:可能需要重新评估张镇麟在球队中的角色定位。
相比之下,上海队内的老球员表现稳定。 王哲林得到20分,李弘权贡献14分,小将偰李永炜表现尤为出彩,拿到13分且反击速度极快。 新加盟的球员中,除了张镇麟表现不佳,崔晓龙也只有2分进账。
上海队今年夏天引进张镇麟,本是希望提升侧翼实力。 球队看重他的全能属性,尤其是过去三个赛季场均超过3次的助攻能力。 但热身赛表明,直接让他担任持球核心可能并非最佳选择。
比赛数据不会说谎。 当上海队其他球员发挥稳定时,张镇麟作为战术核心的试验显得格外醒目。 王哲林的20分,李弘权的14分,偰李永炜的13分,这些数据在张镇麟的7分面前形成鲜明对比。
上海男篮的战术板上,张镇麟的名字后面可能需要重新标注定位。 是继续坚持给他持球机会,还是回归到更熟悉的无球打法,这不仅是技术选择,更关乎球队化学反应。 篮球终究是五项数据的综合游戏,个人意愿需要融入团队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