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直言热衷权术的周密“接见”

林彪精心策划的“接见”。

我对政治感兴趣。

祝庭勋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林彪频繁邀请干部们至其府邸相聚,每一次见面,他们都会合影留念,观赏电影,通过这些小恩小惠来拉拢人心。有些人因此深感自豪。然而,也有人对这种手段不屑一顾。

毛泽东曾幽默地讽林彪此举。

喝了茶,未必是朋友。

1970年5月19日下午,林彪亲自接见了新任总政治部主任李德生,不惜施展拉拢与威吓的手段。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李德生并未最终落入他的掌控,未能成为他所期望的“自己人”。

李德生自“固定管理军委办事组的总政工作”一职,至被正式任命为总政治部主任,其间相隔了一段不短的时间。至于其中的曲折缘由,他本人却并不明了。

然而,林彪、吴法宪以及黄永胜等人均对这一切了如指掌。他们原本的计谋未能得逞,如今的军委总政治部主任并非“吴(法宪)主任”或“李(作鹏)主任”,而是李德生主任。此君非属一方面军,亦非四野成员,而是出自四方面军的第二野战军某位军长。

林彪及其同伙若欲掌控总政治部,首要之举便是牢牢把握住这位军长的支持。他们需确保其工作方针顺应军委办事组的指导,换言之,就是要其服从林彪集团的领导。

林彪等人怀揣着这样的心态,一场精心策划的“接见”活动,针对总政治部的领导干部顺利展开。

想尽办法套近乎

1970年四月下旬,军委副主席林彪自苏州返抵北京。在李德生任职命令颁发仅二十余日之后,林彪便与黄永胜、吴法宪商议,决定于其住所毛家湾接见李德生及总政治部二级部副部长以上的各位干部。

1970年5月19日的午后四点整,总政治部的值班室内,军委一号台的电话铃声突然响起,林彪的办公室随即接到通知:

总政治部主任、副主任、部长、副部长,以及解放军报社的领导,齐聚一堂,共乘一辆车辆,于清晨五点抵达了毛家湾。

总政治部办公室迅即发出紧急集合令,通知相关人员即刻到位。适逢五位部长及副部长因公出差,李德生同志与两位副主任、十一位正副部长以及解放军报社的负责人共十四人,准时从总政治部机关出发,前往毛家湾。

在客厅门外,叶群以及早已抵达的黄永胜与吴法宪,皆庄重地站立,热切地等待着。

“九一三事件”之后,有人揭露,叶群在计划接见前夕,特意征求他人意见,寻求如何开场白能触动人心。她从众多建议中细致挑选,精心准备了发言内容。

此刻,她面带微笑,接连道出这句温馨的台词:“见到你们,我倍感亲切!”

李德生

“见到你们真亲切!”

初次踏入毛家湾,首次接受林彪的接见,既感到了一丝神秘,也体会到了无比的荣幸。

踏入会客室,映入眼帘的是沿墙摆放的一圈柔软沙发,众人随着叶群的示意逐一落座。紧接着,林彪从西侧的私密房间中缓步而出,向在座各位致以问候,随后便直接落座于中央的沙发上。

预定负责拍摄的摄影师们陆续启动了相机。镜头捕捉到了林彪的身影,只见他轻轻抚摸着自己的胡须,说道:

“我没刮胡子。”

叶群轻盈地迈着小碎步跑至近前,笑着说道:“我就偏爱你的这络胡子。”同时,她还不忘请求摄影师为他们多拍摄几张照片。

林彪指众人道:

洗照片并注明名字。

摄影结束,林彪发言道:

初次相遇,彼此尚不相识,唯对李德生同志与黄志勇同志略知一二。

提及与李德生的相识,不过是曾在几次九大会议上有所交集,未曾有过私下交谈。至于黄志勇,他曾是四野的一名兵团参谋长,倒算得上是熟人。

为了显得亲切,他对其他12人逐一询问姓名、年龄。然后夸奖说:

“你们这个年龄段正是成事的关键时期,心智也愈发成熟。”

他又说:“你们是一支新组建的团队,代表着新局面。你们已经展现出新的工作方法,未来必将创造新的辉煌。部队将焕发出更加崭新的面貌。”

连续五次运用“新”字,以彰显他对总政治部的赞誉之情。

总政治部才刚刚投入运作,却涌现了众多“新”面孔,这恐怕并非巧合。这种所谓的“嘉奖”显得过于廉价,似乎别有深意。实际上,他内心深处对于李德生担任总政治部领导一事,感到极不舒服。

这一切,所有与会者,包括李德生在内,均对此事一无所知。

李德生抗美援朝时任12军副军长。

我对政治感兴趣。

林彪言归正传。

“作为一名专注于军事工作的我,自始至终负责军事事务的分工。然而,我的内心深处对政治,特别是无产阶级政治情有独钟。从事军事工作,实乃斗争形势所迫。实际上,自青年时代起,我便对政治领域怀揣着浓厚的兴趣。”

林彪言及此处,叶群便插言道:

林彪同志在十几岁之时,便对政治理论书籍情有独钟。

林彪再次肯定说:

我是军事人士,对政治感兴趣。

他指称黄永胜、吴法宪。

“众所周知,我在东北,首要任务是从事政治工作。”

黄永胜连声回应。

东北胜利源于政治。

一语道破,林彪不仅在军事领域技艺高超,对政治亦情有独钟,堪称政治工作的行家里手。

这就明确地告知众人:人民解放军的指挥权直接归属于“林副统帅”,你们总政治部所承担的政治工作,自然也受“林副统帅直接指挥”的原则所引导。

林副主席的政治热情浓厚,始终将政治工作置于首位,因此,无论是政治层面还是组织架构,总政治部自然应遵从林副主席的领导。

林彪所谓的“政治”理念究竟为何?他并未强调我军政治工作的优秀传统,而是从其负责军委日常工作后的观点入手。他不断倡导自己提出的“强化政治意识”、“灵活运用学习”、“四个首要原则”、“三八作风”、“优秀连队”、“优秀战士”等理念。

“这些方法都经受了时间的考验,行之有效”,“切勿误以为‘老一套’毫无价值,尽管它看似陈旧,实则颇具实效”,“无需担忧他人将你们视为推销‘狗皮膏药’,切勿轻信”。

显而易见,林彪期望总政治部能更加勤勉地执行其“一贯做法”。

他趁机对彭德怀、贺龙、罗瑞卿、陆定一进行点名批评,指责他们“崇尚技术至上”,并诬称他们“热衷于资产阶级政治”。

林彪的政治实质,不过是一场企图通过政变来实现权力的闹剧。在1966年5月18日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他的发言中关于“政变之道”的阐述,直言不讳,以至于毛泽东都直言不讳地指出:“他专以政变议题为谈资,如此直截了当的言辞,前所未见。”

太阳转

林彪的发言层层递进,深入浅出。他强调“不可偏离核心”,进而以生动的比喻阐释道:

“太阳位于中心,九大行星环绕其轨道运转,一切活动亦随之转动。毛主席,犹如那轮永恒的太阳。”

他说——

“凡遇难以决断之事,请予以汇报,尤其是军委办事组,李德生同志亦在其中。”

此语意蕴深远,既可诠释为总政治部在执行任务时需向军委办事组及李德生同志请示汇报;亦可将之理解为总政治部及其成员,包括李德生同志在内,均须向军委办事组进行请示。

林彪利用对总参谋部及总政治部领导罗瑞卿、肖华的攻击,向总政治部的同仁施压。他诘责他们行事“擅自向彭真、陆定一、邓小平、刘少奇请示,偏离了正常的组织流程”,“我身为军委第一副主席,诸多事宜却未咨询于我。他们采取的是邪途,违背了合法的组织原则和毛主席的指导方针。”

吴法宪插话说:

“在此次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摒弃了林副主席的发言,转而由邓小平与彭真两位领导人进行深入阐述。”

林彪说:

他们乱闯,不汇报。

事实上,当时林彪常以病假为由,频繁在异地疗养,故而邀请他参加会议或发表演讲,实属不易。

林彪转而告诫李德生。

“切勿采取非法途径,务必遵循合法之道。务必汲取过往的教训,从中领悟经验。若忽视根本,偏离正途,终将面临崩塌之险。唯有秉持政治原则,遵守组织纪律,于革命事业有益之举,方能确保不致陷入覆亡之境。”

这段话的意思大家应当明白,那便是过去罗荣桓、谭政、肖华依次执掌总政治部时期,他们未曾征求林彪的意见,也不遵循林彪的指示,盲目跟风,这种行为被称作“走上邪道,违背法纪”,最终都导致了“失败”。从今往后,你们必须听从林副统帅的指挥,一切行动应围绕他的核心展开。无论是各总部、各军兵种还是各大军区,都应如九大行星围绕太阳转动一般,围绕林彪转。任何敢于不遵循林彪的组织路线者,必将面临失败。“围绕太阳转动”的真意,不言而喻。

众所周知,历来的军队政治工作条例明确指出,总政治部作为党中央在军队中的工作机构,始终在中央军委的直接领导下执行任务。在政治原则和组织原则方面,总政治部历来在遇到重大问题时,都会直接向党中央和中央军委请示并汇报。然而,林彪却将向党中央负责人请示的行为贬称为“偏离正途,走上歧途”,并将其提升至“组织路线”的高度进行指责。

“李德生,我选的人。”

在对话的尾声,林彪巧妙地将话题引至李德生。他言道:

“在江苏,我与许世友同志交谈时,特意强调要选拔一位军事干部担任总政治部主任。这些军事干部不仅精通军事知识,亦深谙政治策略,他们身经百战,与现实紧密相连。我偏要挑选一位军事干部来负责政治工作,即是让一位‘丘八’来领导‘秀才’。”

他说:

“毛主席深信不疑地信赖着那些看似粗犷实则细腻的普通人,我亦持同样观点。我认为,他们粗中有细,内涵丰富。”

叶群乘机说:

“毛主席赞同林彪的话。”

林彪此言,令人深刻感受到,李德生得以任命为总政治部主任,实乃林彪亲自挑选并力荐所致。

李德生担任总政治部主任,这一任命出自党中央的明确指示,众人皆知。然而,其中经历的波折,总政治部的同仁们却鲜有了解。林彪的一番言论,似乎是在暗示,是他挑选了一位“武将”来执掌“文士”之职,即是他说中意李德生这位军事将领,委以总政治部和全军政治工作的重任。他的言辞之间,意图十分明确:李德生,是我亲自挑选之人。

林彪谈及自己对政治的浓厚兴趣,并自述其独创的“政治工作法”,强调总政治部新领导层需展现新风貌,同时指出自己将挑选一位军人来管理文职人员。他言道:“你这个军人若想‘不遭贬’,便须遵循我的‘合法组织原则’,采纳我的‘老一套’政治工作方法。”这恰恰揭示了林彪安排此次接见的真正意图!

约莫经过了一个小时的时辰,林彪结束了接见,总政治部的同仁们随后登车,离开了毛家湾。

叶群步出队列,再次以戏剧性的姿态与众人逐一握手,同时高呼口号:“向同志们学习,向同志们致敬!”此番出乎意料的举动,令众人一时之间不知所措。

李德生、许世友等

“合法路线”落空

李德生等抵达总政治部办公大楼后,不敢有丝毫懈怠。他们首先细致核对笔记,随后便着手组织深入讨论,旨在深刻领悟会议精神,并探讨具体的贯彻落实方案。

众所周知,林彪曾担任党中央副主席、军队副统帅,并被载入党章,成为“接班人”的候选人。林彪所倡导的“四个第一”、“三八作风”以及“突出政治”等理念,曾获得毛泽东的高度评价,被视为“创造性”的举措。因此,公众纷纷试图从正面解读其思想,围绕这些议题的讨论也异常热烈。

在当时的政治氛围中,李德生面对林彪的发言,自然难以不发表一些表示支持的言论。尽管他内心深知其中某些内容并非事实,难以全然信赖,然而,他又不敢公然对“接班人”、“副统帅”的身份表示质疑。

李德生在听取林彪的讲话时,无法全然认同其内容,这种保留态度,唯有自我内心深处才能体会。这乃是众多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人们,出于无奈而不得不违心言说“文革”时期的言辞,所蕴含的难以言说的苦楚。

李德生在聆听林彪的发言时,察觉至少有两处与事实不符。首先,林彪对总政治部的过往历史进行了不实的诋毁;其次,他声称担任总政治部主任一职,是出自自己的选择,将此比作“丘八管秀才”。李德生亲自听闻周恩来所述,明确指出是毛泽东和党中央决定他前往中央任职,并负责军委办事组的总政治部工作。

在当时的情境下,李德生不便直言。他深知,若将此番讲话内容扩散,不仅对总政治部的形象造成负面影响,亦不利于个人及政治工作干部。鉴于此,在处理林彪“五一九讲话”的传达事宜上,李德生提出明确要求,仅限于向总政治部的直属单位传达,力图避免将讲话内容传播至部队层面。

总政治部机关在讨论中,力求领会林彪讲话的“精神实质”,可是这些林彪集团圈外之人,怎么可能弄明白林彪的言外之意。李德生和总政治部后来的工作,并没有走林彪“合法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有事实为证:

六月间,解放军报社以“围绕太阳旋转”为核心理念,撰写了一篇社论。然而,尽管标题如此,其核心内容实则聚焦于“始终坚定不移地遵循毛主席的建军路线,胜利前行”。此举显然与林彪的初衷背道而驰。

李德生及总政治部诸位领导审阅过后,鉴于不便直接发表意见,便依照重大社论送审的相关规定,将稿件递交军委办事组进行审查。

观毕,黄永胜等人均悟出此举措与林彪初衷不符,心中均存不满,坚信事情并非如此。黄永胜不屑一顾地言道:

“若不深知其意,笔端又怎能流淌文字?一知半解,难以成章。”

李作鹏也说:

“他们对此根本缺乏理解,不明白‘围绕红太阳转’究竟意味着什么。”

从他们的反馈中,不难窥见总政治部在“学习成果”方面的表现,总政的同志们并未采纳林彪的讲话。

自左而右:前排为吴法宪与叶群;后排依次为邱会作、李作鹏、林立果。

数月之后,即1970年10月21日,总政治部下达了一则通知,其中明确指示军队学习古田会议的决议以及军委扩大会议的决议,旨在确保这些精神“在全军内部深入人心,全面得到贯彻执行”。这一通知显然并未遵循林彪所倡导的“传统组织路线”,亦未采纳其惯用的策略。

此外,一项至关重要的议题是,鉴于即将召开的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并就宪法草案进行讨论,毛泽东在政治局会议上提出了一项建议,即不设立国家主席。此提议其后亦多次被他提及。然而,林彪却坚决主张必须设立国家主席。在数次政治局会议的讨论中,与会人员普遍赞同毛泽东的观点。

全军各部队遵照党中央于7月20日发出的通知,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在20余个大单位中,绝大多数单位提交的报告均表达了对毛泽东同志不设国家主席提议的坚决支持。

尽管林彪关于设立国家主席的建议当时赢得了军委办事组黄永胜等人的支持,他们期待总政治部的报告能够充分体现这一意见。然而,由李德生签署的总政治部报告,如实传达了部队的声音,同样未表达出对设立国家主席的支持。

在毛家湾的住所接待干部们之后,时常有人感动至极,甚至落笔写下“效忠信”。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五一九”事件之后,林彪并未收到李德生表达忠诚的信件。林彪内心的不快之情,无从得知。然而,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林彪在5月19日会见李德生以及总政治部副部长级以上干部,这一举动既前所未有,也将成为绝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