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败亡根本原因:刚愎自用背后的战略短视与权力困局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楚河编辑|楚河

《——【・前言・】——》

提起范增,大多人都觉得他是项羽的“救命稻草”。刘邦一句“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直接把范增抬成了“千古贤臣”,还把项羽的败亡全怪在“不听劝”上。可真翻《史记》《汉书》细看,这位“亚父”的心思,远比“忠臣”两个字复杂。他不是项羽的帮手,更像揣着小算盘的“旧贵族代表”——项羽不用他,说不定是对的。

70岁出山的“投名状”,藏着范增的小算盘

公元前208年,项梁刚在薛地开了反秦义军大会。这时候,70岁的范增突然从居鄛赶来,一见面就给项梁出了个主意:立楚怀王的孙子熊心做新楚王。

这招看着是帮项梁拢人心,实则全是范增的私心。楚国灭了才14年,范增那时候都五十好几了,根本不是啥“民间智多星”,大概率是楚国旧贵族。他拥立熊心,不是为了项家军,是想借着项梁的兵力,把楚王室的招牌重新立起来。

项梁那时候也没辙。反秦队伍散得很,陈胜死了,景驹又被自己干掉,没个正经旗号镇不住人。范增提的“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正好戳中了楚地百姓的心思,项梁只能点头。可他没料到,这熊心一上位,就成了项家军的“紧箍咒”。

熊心刚当楚王,就开始夺权。先把项羽的军权收了,又派宋义当上将,压着项羽北上救赵,还跟诸将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明摆着不想让项羽掌权。这全程,范增啥也没说。他眼里只有楚王室的利益,项家的死活,根本不在他的盘算里。

鸿门宴上的小动作,越界的不是项羽是范增

后人总骂项羽在鸿门宴上“妇人之仁”,放跑了刘邦。可细看当时的场面,真正离谱的是范增。

范增先是好几次给项羽使眼色,让他杀刘邦,项羽没搭理。按说臣子该听君主的,可范增倒好,直接叫项羽的堂弟项庄进去舞剑,想趁机捅死刘邦。这哪是谋士该干的事?分明是没把项羽放在眼里,自己拿主意。

要是换了曹操,或者后来的刘裕,范增这越权的举动,早就让人把脑袋砍了。对比一下张良就知道,刘邦在鸿门宴上慌了神,张良始终跟着刘邦的节奏,要么找樊哙救场,要么帮刘邦找借口逃席,从来不敢自己做主。

刘邦逃了之后,还让张良给项羽送了对白璧,给范增送了对玉斗。范增当场就炸了,拔出剑把玉斗砸得稀碎,还骂项羽“竖子不足与谋”。这话哪是臣子对君主说的?分明是长辈训小孩,把自己的地位摆得比项羽还高。刘邦这送礼的心思也毒,故意给两人一人一份,就是要让楚营里的人看看:范增跟项羽,到底谁说话算。

陈平反间计能成,不是项羽傻是范增早失了信任

公元前204年,陈平用了个简单到离谱的计:把项羽的使者当成范增的,先上好酒好肉,再换成粗茶淡饭。就这一招,居然让项羽跟范增彻底闹掰了。

不是项羽蠢,是他早就不信范增了。之前项羽杀宋义夺权,范增作为末将,全程看着没吭声;后来项羽坑杀秦卒、火烧咸阳,范增也没说过一句反对的话。可等到刘邦被封到汉中,范增却跳出来反对,说刘邦会成大患。

这双标也太明显了。范增只在符合楚王室利益的时候说话,要是跟项家军没关系,或者会损害楚王室的面子,他就装聋作哑。项羽早就看透了:范增的“忠”,从来不是对自己,是对那个早没了的楚国。

所以陈平的反间计,就是个引子。项羽正好借这个机会,把范增这尊“大神”请走。范增也没留余地,直接告老还乡,还一路发脾气,结果走到半路上就病死了。这结局,早就在他一次次“选择性忠诚”里注定了。

范增的“奇计”,大多是纸上谈兵

后人总说范增有谋略,可翻遍史料,他真正靠谱的建议,只有鸿门宴前那一句。当时他跟项羽说:“刘邦在山东的时候贪财好色,现在进了关中,财物不拿,妇女不碰,这是有大志。赶紧杀了他,别错过机会。”

这话确实有点眼光,可也就这一次。除此之外,范增的计谋全是漏洞。

就说分封诸侯那事,范增劝项羽把刘邦封到汉中,觉得这样能困住刘邦。可他没算到,汉中不是绝地,刘邦能从陈仓道打回来;也没算到,章邯这些秦降将早失了民心,根本守不住三秦之地。更要命的是,项羽分封不公,齐赵等地很快就反了,范增也没出个主意解决,就看着楚军被分散兵力。

后来韩信在北方打了胜仗,把楚军的后路都快包抄了,范增还盯着荥阳的刘邦死磕,压根没看出战略上的危机。这样的谋士,就算项羽全听他的,也未必能赢。

历史里的真范增,不是贤臣是“旧时代的尾巴”

范增的悲剧,不是项羽不用他,是他跟不上秦末的乱世。他满脑子都是复立楚王室,却没看清当时的形势:老百姓要的是安稳,不是旧贵族的复辟;义军要的是统一,不是再分六国。

他既没有张良的变通——张良能从韩王成的臣子,变成刘邦的谋士,跟着形势走;也没有陈平的务实——陈平不管什么旧主新主,只看谁能实现自己的价值。范增抱着楚王室的招牌不放,就像抱着根朽木,就算项梁、项羽不放弃他,这根朽木也撑不起天下。

后人把范增捧成“贤臣”,其实是帮刘邦圆了“从谏如流”的名声。刘邦打赢了,总得找个理由证明自己的对,项羽的错。范增正好成了这个“理由”——不是刘邦太厉害,是项羽太蠢,放着这么好的谋士不用。可真实的历史里,从来没有“一个谋士定天下”的道理,范增也没那么神。

参考资料:

《史记・项羽本纪》,中华书局点校本,2014年版

《汉书・高帝纪》,中华书局点校本,2016年版

《资治通鉴・汉纪一》,中华书局点校本,2019年版

《史记会注考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版

《楚史》,湖北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