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慌了?俄乌战场暴露美无人机短板,中国产能凭啥碾压?
俄乌冲突刚打响时,西方媒体没少嘲讽俄罗斯,说他们拿“低端货”见证者-136无人机当宝贝,结果打着打着,乌克兰和北约的防空系统先撑不住了——用百万美元的防空导弹打几万美元的无人机,这账怎么算都亏。现在美国想学俄罗斯搞低成本无人机,却发现连量产都做不到,更别提和中国比了。美媒直接破防:美国在无人机生产上,已经被中国甩出好几条街。
美国《战区》网站最近发了一篇文章,核心就一个观点:美国急需大量低成本无人机,尤其是远程自杀式型号。为啥?俄乌战场上,这类无人机把巡航导弹和无人机的界限给模糊了,成本低到离谱,数量多到能淹没任何防空系统。可五角大楼过去只盯着高端货,比如全球鹰、死神、X-47B,结果手里全是上千万美元的“金贵玩意儿”,低端装备却拿不出几款能批量生产的。
俄罗斯这边呢?早就玩明白了“够用就行”的道理。他们搞自杀无人机,平台成熟、动力简单、成本压得极低,还能快速迭代改进。据估计,到2026年,俄军年产量能超5万架。乌克兰天天喊击落了多少俄军无人机,美媒却一针见血:这说明乌克兰的防空导弹快打光了。几万美元换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美元,这买卖谁亏谁赚,一目了然。
美国不是没意识到问题,但真要动手,卡壳的地方太多了。
第一是供应链。廉价无人机需要的发动机、复合材料机翼、飞控系统,大部分被中国企业捏在手里。美国本土要么没产能,要么价格贵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就连乌克兰自己组装的无人机,都得大量用中国零件。
第二是采购逻辑。美国军工体系习惯了搞高单价装备,五角大楼也爱签大合同、大项目,低端无人机这种“小打小闹”的项目,根本没人愿意接。就算有企业想仿制见证者-136,最后也只能当靶机生产,数量少得可怜。
第三是思维惯性。美国军方一直觉得未来冲突是“短促激烈”的,只要高端武器够先进就能解决问题,对“便宜、能堆数量”的无人机根本不感兴趣。
结果就是,俄乌冲突、红海战场、中东小国的作战,全都在给美国上课——廉价无人机有多香。可美国呢?除了干着急,啥办法都没有。美媒都开始调侃:美国从“嘲笑俄罗斯”,到“理解俄罗斯”,最后只能“羡慕俄罗斯”。
和美国的窘境比起来,中国的工业能力简直像开了挂。公开数据显示,到2024年6月底,中国经营性无人机数量有187.5万架,相关企业超过1.4万家,从业人员22.5万人。光广东省一年就能产近700万架,全国年产更是破千万。
这还只是民用数据,军用产能更隐蔽。更关键的是,中国有跨行业转化能力。伊朗见证者-136的发动机,本质上是摩托车发动机,而中国年产摩托车近2000万辆、电动自行车近6000万辆、手机过亿部。真要国家需要,分分钟能把部分产能转成无人机生产。换句话说,中国不仅能年产千万架,还能在短时间内再扩规模,数量级能让对手腿软。
美媒为啥急着呼吁美国量产“伊朗小摩托”?因为无人机作战模式已经把防空体系给颠覆了。自杀无人机速度不快、技术不复杂,理论上好拦截,但架不住数量多——几十架、上百架一起冲,再贵的防空系统也顶不住。更尴尬的是拦截成本。一个5万美元的无人机,要是逼得对手用100万美元的防空导弹打,那就是十几倍、几十倍的差价。
俄乌战场早就验证了这一点。乌克兰天天说击落了多少俄军无人机,可防空系统库存却越来越少。以色列打胡塞武装无人机时,被迫用标准-6导弹拦截,单次成本高达400万美元。这种“赔本买卖”,打久了肯定输。
CNN9月中旬报道,美军士兵正在得州基地接受FPV无人机训练,但对大多数士兵来说,这还是新领域。美国陆军将领都承认:“下一场战争的第一场战斗,会有前所未有的无人机数量。”可问题是,美国的产能和经验根本不够看。连乌克兰都主动提出“帮美国造无人机”,想用经验和产能换资金支持。这一下,美国的困境全暴露了。
中国这边呢?完全相反。中国企业不仅能撑起庞大的产量,价格优势还特别明显。美国企业高管都直言:“不用中国零件,成本可能高100倍。”这也是为啥全球消费级和商用无人机市场,几乎被中国企业垄断。更何况,中国军方早就把无人机纳入系统化作战思维,从蜂群战术到电子战无人机、反辐射无人机,全谱系覆盖。
无人机已经改写了现代战争的规则。美国在高端无人机领域还有优势,但在低成本、大规模生产上,不仅落后俄罗斯,更被中国甩得远远的。对美国来说,这不仅是军工体系的问题,更是国家工业能力的短板。
反观中国,靠着庞大的制造业体系和灵活的产业转化能力,真要需要,完全能在短时间内实现年产千万甚至数百万级军用无人机的目标。美媒再焦虑也没用,毕竟在现代战争里,数量往往就是胜负手。美国的不安,说到底还是对“中国制造”这四个字的无力感。
引用来源:
美国《战区》网站相关报道
CNN9月中旬报道
公开数据统计(截至2024年6月底中国无人机相关数据)
#热问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