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车展 116 家中国展商!卓驭携本土化战略亮相,智驾技术获国际认可

由中国汽车产业引发的“达尔文式”竞争浪潮,正席卷全球。

在当地时间9月9号,2025德国慕尼黑国际汽车及智慧出行博览会IAA MOBILITY正式开启,有来自超过30个国家与地区的750家企业参与此次展会,其中中国参展商达到116家,参展规模在所有国家中位居第二,仅次于德国。

IAA 作为被广泛认可的全球移动出行领域盛会,始终是汽车产业发展的指向标。从此次展会呈现的核心趋势而言,其一为电动化,其二是智能化。

海外主机厂追赶中国车企的“主战场”集中在这两个领域。宝马和奔驰推出了基于新架构平台打造的iX3、GLC EV,它们支持800V快充。在智能化方面,国际巨头们都选择了“打不过就合作”,大多通过与中国供应商携手的方式来弥补自身短板。

所以,这一届IAA展会成了众多中国智能驾驶公司展示的平台,Momenta、地平线、卓驭、轻舟智航、元戎启行等行业领先企业,都携各自最先进的技术前来参展。

在这当中,卓驭是个独特的存在。除了展示“软硬结合”的全栈自主研发技术体系,还有诸如大众全球认证这类合作成果之外,它还公布了欧洲本土化战略。与其说参加IAA是去短暂“秀实力”,不如讲这是卓驭期望扎根欧洲、影响全球的开端。

当下,卓驭德国分公司于汽车产业发达的不伦瑞克正式成立,现已开启研发、测试以及商务等岗位的人员招聘工作。

卓驭选择在不伦瑞克布局,背后存在三重考量。其一,强化本土化能力的建设;其二,迅速且深入地响应欧洲客户的需求;其三,是基于人才资源,此地有被称作汽车界“黄埔军校”的不伦瑞克工业大学,汇聚了众多中德两国的汽车与软件领域人才。卓驭欧洲区负责人Nils Oledemeyer称,这里是汽车工程中心,卓驭期望吸引当地人才,构建真正的本地化团队,而非设立“象征性办公室”。

从技术积累与规模扩张的维度而言,卓驭的欧洲战略如同一次“基础建设”;若从全球化的视野审视,这更是卓驭的一次提速。这家去年还被行业普遍觉得“发展迟缓”的企业,正尝试摆脱国内的激烈竞争,进入一条别具一格的“快车道”。

支点与跳板

当下,有越来越多的汽车企业在产品正式量产前,会选择先去赛道刷取成绩。虽说这样做会投入大量资源,但在赛道上经过磨炼与验证的技术、产品实力以及积累的口碑,应用到日常驾车场景中时,就如同实施“降维打击”一般。

卓驭同样采取了“先难后易”的策略,德国市场作为战略支撑点,更多是起到跳板作用:在此处积累的技术能力与获取的资质认证,日后会成为迈向全球市场的“入场券”。

在智驾企业眼中,德国属于全球挑战难度极大的地区之一。首要因素是准入门槛颇高,特别是德国车企的认证标准极为严格。卓驭于2020年拿到大众公司的定点,直至2024年才实现量产。卓驭副总裁于贝贝在欧洲业务沙龙中提到,在德国开展项目得满足极为苛刻的质量标准,大众在项目前期就给出了200 - 300份技术规范,认证过程“十分艰难”。卓驭和大众合作的IQ.Pilot增强辅助驾驶最终通过大众三方联合ASPICE CL2审核,其代码量已达百万行。

这使得卓驭成为中国国内首个经由大众集团、一汽大众、上汽大众三方共同审核通过的供应商,当下已着手推进MQB燃油平台的智驾升级项目。从某种层面来讲,这一资质意味着卓驭获取了国际顶尖车企的“免签许可”。

这也许能阐释在智驾“飞速发展”的2024年,卓驭的发展节奏为何不够迅速——在前沿技术和规模化方面的“缓进”,是为了确保各方面的“稳健”。Nils Oledemeyer表示,卓驭是完全依据大众的需求来搭建整个系统的,卓驭原本能够更早进入欧洲市场,但它期望在技术彻底成熟之后再将成果带给欧洲的客户。

德国严格的政策要求和中国市场存在显著差别。一方面受限于欧盟智能驾驶规范以及数据隐私保护要求的框架,另一方面德国在2017年就已出台自动驾驶相关法规,对智能驾驶能力的界定要求明确,测试验证环节繁琐——这致使德国至今尚无车辆能够实现城区NOA,当前在城市环境中看到的都是测试车辆。

在IAA期间,红旗天工05平台搭载卓驭「成行平台」的车型于欧洲公开道路开展测试,成功通过环岛、窄路、与有轨电车混行等复杂场景的考验,这表明其环境适应性和技术可靠性得到了有效验证。

可以讲,德国堪称卓驭开展全球化最为理想的“试验场”。卓驭若能凭借在德国市场开展本地化运营,采取小步快进的策略,或许有机会在全球化进程中实现“深蹲起跳”。

两条腿走路

在9月9号,新一代速腾L正式面向市场推出。它配备了由大众和卓驭携手打造的IQ.Pilot增强驾驶辅助系统,是主流燃油轿车领域首个也是唯一一个达成无图端到端高速领航辅助功能的燃油轿车。

“油电同智”体现了卓驭的差异化竞争路线,意味着燃油车用户也能够拥有“技术同源、体验同优”的智能驾驶功能。

曾经,燃油车市场常常被人们所忽略。卓驭CTO马陆称,多数行业领军者都将产品布局在电动车领域,然而市场对燃油车智能化的确存在需求。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虽然新能源转型的速度十分迅猛,但整体来看,燃油车保有量的占比依旧超过60%。在美国市场,燃油车保有量的占比更是高达约90%。

让软件适配燃油车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像要进行不同的控制系统校准,对于那些追求“高效”的智能驾驶企业而言,这是一件既耗费时间精力又难以扬名的苦差事。换个角度讲,这也是一片广阔的新兴市场,自去年起,诸多传统燃油车行业的领军企业纷纷加快步伐,比如奥迪开始采用华为乾崑智驾系统,奔驰和宝马则与Momenta合作,试图实现“弯道超车”。

在这一领域,卓驭的布局更为超前。除了全新速腾L以及8月初亮相的全新揽境之外,像探岳L、迈腾、途观等多款车型也会在不久之后配备卓驭的智驾系统。

在国内竞争极为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智能驾驶领域的竞争格局已基本稳定。传统汽车制造企业与智能驾驶供应商的合作相对成熟,而新兴汽车企业大多倾向于自主研发智能驾驶技术。新参与者进入该领域的机会正逐步减少。

所以,采取燃油与电车并行发展的策略,对卓驭而言益处颇多。一方面,能助力卓驭拓展燃油车大客户群体,从而在规模上实现突破;另一方面,鉴于海外市场中燃油车依旧占据主导地位,卓驭借助燃油车的市场布局,更易于在用户心智培养方面实现平稳过渡。

就像之前提到的,燃油汽车的智能驾驶能力并非简单的“技术迁移”,而是对系统的适配水平有了更高的标准。卓驭之所以追求“鱼与熊掌兼得”,源于软硬一体化协作和开放生态这两大关键要素。

Nils Oledemeyer表示,卓驭在早期思索商业化落地途径时,曾在服务商、系统商、硬件商、软件商这几个定位之间不断权衡,最终确定成为一级供应商,为客户提供完整系统以及软硬件产品。具体而言,既提供ADAS软件,也给出智能座舱HMI解决方案,并且还制造摄像头、雷达和激光雷达。

卓驭具备八层的自动驾驶软件体系、成系列的摄像头产品,还有多种电子控制装置。对于有着不同需求的主机厂和一级供应商而言,卓驭提供了灵活的选择方式——既能够只选用自动驾驶软件,也可以单独购买摄像头,或者挑选更为轻量化的方案。

卓驭的软硬一体化特色,因开放的“白盒”合作模式而得到强化。就像IQ.Pilot辅助驾驶系统那样,卓驭多数落地项目都和合作伙伴一同投资、联合开展开发工作,能够充分让主机厂保留主导权和自身的基因特色。并且,和一些与软硬件深度捆绑的竞争对手不一样,卓驭秉持硬件中立的原则,其软件能够适配不同的SoC芯片平台,涵盖了英伟达、高通、德州仪器、地平线等主流产品。

之前,传统主机厂在智能驾驶领域的“进入”和“推进”障碍,是制约智能驾驶快速应用到车辆上的关键因素。Momenta创始人曹旭东曾提及,和中国车企开展合作至少得有3年的“破冰”时间,和国际车企合作则需“破冰”5年以上。就像Momenta和某跨国车企,从开始接触,到进入供应链体系,再到实现量产交付,前后花了整整8年时间。

主机厂在决定选用某家智驾公司时有所顾虑,一大因素是担忧后续更换供应商会产生高昂成本,转换合作对象需耗费大量时间。这种情况在行事更为严谨的海外车企巨头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卓驭成功与大众等海外行业巨头达成合作,且迅速实现量产并交付,这表明在其软硬一体化和开放生态模式下,行业内的两大阻碍正逐渐消除。这一优势不仅是卓驭快速进军海外市场的关键法宝,还能有力推动全球汽车产业智能化进程的加速。

让智驾“卷”向海外

国内竞争异常激烈的汽车领域已为智能驾驶企业提供了充分的启示,行业要实现质的飞跃就必须“拓展海外市场”,未来真正的竞争舞台是在全球范围。

由于各地路况、法规以及用户习惯存在差异,智驾竞争除了底层技术的较量外,胜负更多取决于本地化能力、多维度数据积累以及高认证标准等方面。从卓驭目前的举措来看,它正在为全球化发展“积蓄力量”。

卓驭“在欧洲,为欧洲”的战略,充分展现出其本地化的坚定决心。它以本地数据收集、本地训练以及本地招聘为根基,着重增强安全冗余设计,提升符合欧盟规定的能力,并且分阶段推进L2至L4的部署。在资质和认证标准领域,卓驭已获得极具分量的“入场券”。此外,其“不急于求成”的理念,也有利于它在更为“保守”的海外市场占据优势。

诚然,在数据积累上,卓驭仍需如同攻克大众认证标准那般,以“每日前进一小步”的态势稳步前行。Nils Oledemeyer曾直言,技术难题能够化解,重点在于数据收集、本地化训练以及功能落实,“要深入洞悉法规与驾驶习惯”。凭借国内9家以上客户以及超30款上路车型的数据,卓驭已着手在欧洲开展本地数据的采集与处理工作,以此来训练适配欧洲驾驶环境的算法。

马陆也称,当下卓驭的全部系统均运用数据驱动的端到端网络架构,整个网络可对来自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以及超声波传感器的数据加以处理,经过综合处理后生成车辆转向指令和控制方案。所以,数据量越大,系统的驾驶性能就越出色。

当下,卓驭的产品体系仍在持续优化,其中涵盖依托英伟达DRIVE AGX Thor车载计算平台所打造的顶级智能驾驶解决办法,还有基于高通下一代SA8775P舱驾一体芯片所推出的首个无图城市领航方案等。

从长远视角看,卓驭的全球化战略犹如一盘精心布局的大棋。在内部,卓驭借助吸纳更多海外整车制造企业客户,促使自身在量产规模方面尽早实现突破式增长;在外部,卓驭期望在海外市场推进“智驾平权”的普及范围与程度,并且以此为基础,协助中国汽车企业拓展海外市场。

虽说这仍是个漫长的进程,不过卓驭期望“飞轮”能够更早地启动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