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战犯廖耀湘被特赦,周恩来拉住他:这里有一个任务交给你

1961年冬天12月份,廖耀湘在度过了长达13年的教育学习期之后,获得了提前释放。

他以前是个国民党的大将军,不过在辽沈战役里打了败仗,被抓了起来。然后就被送到战犯管理所,进行思想转变的教育。

现在,他虽然重获自由,但心里头一点也不踏实:想到以后的日子,他心里七上八下的,特别没底。

就在这个时候,周总理的一封邀请函,让他的生活道路拐了个大弯。

周恩来直接见了他,跟他说:“咱们新中国正在添砖加瓦呢,特别缺有本事的人。我这儿有个活儿,想交给你来干,你乐意接不?”

那么,为啥一个以前跟咱们对着干的将领,现在却被委以了重任呢?周总理到底给他派了啥任务?

【功德林战犯】

1948年秋天,国民党里赫赫有名的“五大王牌”将领之一廖耀湘,被我军给抓住了,成了俘虏。

几天前,人民解放军在辽沈大战里头,发起了强大的反击,硬是把廖耀湘带着的辽西部队,给逼到了一个没退路的地步。

到最后关头,他跑到中堡村周边时,子弹打光了,粮食也吃没了,而且援兵一直没来。没办法,他就带着十几个手下,换上便装偷偷跑了。

但没溜达多远,就被当地的民兵给抓住了。

进了战犯管理所,廖耀湘的“功德林日子”就算开始了。

廖耀湘刚到功德林那会儿,心里还琢磨着,说不定哪天蒋介石就能东山再起,到时候自己也能跟着再次上战场,穿上军装继续打仗呢。

时间一天天在功德林流逝,这位昔日的“顶尖战将”渐渐意识到,他心底设想的未来和眼前的现实,简直是两个世界。

在功德林,日子过得挺平淡,也挺规律。白天就是干活、学习,到了晚上,大家聚在一起聊聊天,讨论讨论,所有事情都安排得明明白白。

对廖耀湘这种老派军人而言,这种日子真心觉得“离奇”。所以,一到集体学习那会儿,他就专门挑个旮旯坐,觉得那些内容跟自己八竿子打不着。

不过,这种“冷淡”没维持多长时间,功德林的管教人员并不急着扭转他的态度,反而是用一种挺“宽容”的方法来应对他的敌意。

每天大家聚在一起学习讨论时,都不会硬逼着廖耀湘说话,也不会因为他偶尔分心或者情绪低落就责怪他。

但是呢,每次他有问题要问,他们都会很耐心地听,然后好好回答。廖耀湘一开始可不这么想,他觉得这一切都是装出来的。

不过慢慢地,他心里犯起了嘀咕:共产党为啥要花这么大功夫来培养像他这样的人呢?

事情有了新变化,是在聊“阶层矛盾”的集体聊天时。那会儿,有个曾经的战犯说起他老家那地主,怎么狠心地欺负农民,硬是把几户人家给逼上了绝路。

这位说话的人声音里满是深深的后悔,他说自己以前当过国民党地方军队的头儿,也插手过给那些地主撑腰的事儿。

听到这番话,廖耀湘不由自主地哼了一声,带点笑意。负责带着大家讨论的那个管教干部,没跟他争辩,而是直接问了句:“廖将军,您也是湖南人嘛,您小时候住的那个村子,有没有碰到过像这样的地主?”

廖耀湘的脸色顿时沉了下来,回想小时候,他确实撞见过不少佃农因为交不上地租被赶走,有的甚至活活饿死,那时候的他,还只是个孩子,对这些事情并没有太深的感触。

但现在,这些往事突然间全都冒了出来,让他没法再随便否认了。

过了几天,廖耀湘碰到了头一回的思想教育工作一对一交流,这次跟他聊的是位解放军的老同志。

廖将军,您是黄埔军校第六期的佼佼者,还是远征军里的大英雄,我们真心佩服您的军事本事。但您琢磨过没,为啥国民党最后没能赢?其实,问题不在武器装备,也不在战术打法,关键是失了民心。

廖耀湘听得愣住了,他头一回听见共产党这么分析国共战争,跟蒋介石老说的“人少打不过”“美国援助不到位”那是一点都不一样。

老干部接着讲:“想当年,你们在抗日战场上拼命打仗,可后来打起内战,你们却跟人民唱起了反调。您得明白,辽沈战役那会儿,东北的老百姓自发给解放军送粮食送物资,支持得多坚决。反观你们的队伍,挨饿受冻,连基本的生存都成了问题,甚至还去抢村庄里的东西。”

这段话勾起了廖耀湘对辽沈战役撤退时的记忆,确实就像那位老同志讲的那样,他的队伍累得不行,一路上吃的用的全是硬从老百姓那儿拿的。

看看解放军那边,好像总是有使不完的资源,还有不断的支持。以前他觉得,这都是占了天时地利的便宜。现在想想,难道这仅仅是因为运气好吗?

就这样,时间一长,在管教人员的带领下,廖耀湘开始一点点加入学习讨论的行列,他不再像之前那样只是站在一旁看热闹,而是时不时会冒出来问几个问题。

这时候,廖耀湘的态度有了明显的转变,他不再反感劳动,反倒是开始主动接手一些难度大的活儿。

他回头琢磨了下自己以前的事儿,慢慢明白过来,共产党人的厉害之处,不光是有枪有炮,更重要的是那份扎进心里的信念。

这成了他人生路上的一个新起点,一切都不一样了。

【特殊使命】

一天早上,在功德林战犯管理所的大院里头,廖耀湘正跟其他那些战犯一块儿干活呢,突然,有个看守走过来,说让他去会客室一趟。

会客室的房门一敞,廖耀湘一眼就瞅见了刘伯承。不过,更让他吃惊的不是人,而是对方开口说的那些话。

廖建楚,你现在跟以前比,变化挺大的,听说你最近钻研马克思主义挺下功夫的,表现挺好!

廖耀湘看起来有点紧张,但刘伯承只是轻轻摆手让他别站着,然后从公文包里掏出一份文件,直接递给了廖耀湘。

这次找你,是想跟你聊聊一件挺关键的事儿。咱们最近在南京搞了个军事学院,目的是给新中国培养些军事上的好苗子。考虑到你经验丰富得很,我们就琢磨着,能不能请你来当个老师,专门给学员们讲讲战术啊、战略啊这些课程。

听到这话,廖耀湘的脸一下子拉长了,他整个人都愣了,好像这事儿太出乎他的意料了。

刘将军,我这……我哪有本事担这大任啊?我以前在国民党那边打了败仗,哪有脸去教解放军的将领呢?”他说话间,语气里透着一丝慌张,还有点自我调侃的意思。

刘伯承把文件一放,严肃地讲起来,打仗赢不赢,不光看个人的本事大小。再说了,现在都新中国了,国家建设这事儿,得靠所有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一块儿使劲儿。

廖耀湘得了这份信任,爽快地就答应了。没过几天,他便拎上行李箱,简单收拾了下,就上了去南京的火车。

但是,等他真的踏进了南京军事学院的大门,他才意识到,自己面对的情况比预想的还要棘手得多。

身为一位过去被俘的国民党高层军官,他的现身自然闹得沸沸扬扬,不少年轻的解放军指挥官心里头对这位昔日对手难以接受。

不过日子一天天过去,廖耀湘在军事学院里慢慢站稳了位置。他靠着把战术讲得头头是道,赢得了学员们的敬重。而且,他还主动去找解放军的将领们,虚心请教解放战争里的打法。

他低调做人,肚子里有真才实学,慢慢地,大家对他的陌生感就没了,他也算是真正成为了我们中的一员。

廖耀湘之后老提起:“我其实不是在教他们啥,反倒是从他们身上,我真正领悟到了军人的那股子精神。”

他通过自己实实在在的做事方式,向每位学员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不管以前怎样,只要心里装着为人民服务的念头,那就啥时候开始都不迟。

【特赦之后的新身份】

到了1961年那会儿,廖耀湘得到了释放。

对廖耀湘而言,这天终于到来,心里既盼着,又有点忐忑。

从1948年被抓开始,他就在功德林战犯管理所里接受改造,这一待就是满满的13年。

这十三年间,他彻底变了样,从当初那个国民党里的高傲大将,变成了努力改造自己的“改造标兵”。

可他心里一直没底,以后到底会咋样谁也说不准。眼下,从功德林出来,他的日子能不能真的翻开新篇章呢?

从功德林出来后没几天,廖耀湘意外收到了一份邀请:说是黄埔同学会打算在北京搞个聚会,请的是黄埔军校的老战友,还有一些国民党的高级将领战俘。

活动那天,廖耀湘碰见了杜聿明、宋希濂这些以前一起打仗的老战友,还见到了几位解放后参与新中国建设的“老相识”。

这些人里头,有的已经顺利在新社会站稳脚跟,当上了国家的公职人员;有的呢,还在慢慢习惯自己新身份的变化。不过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从以前的对立面,转变成了新中国大家庭里的一员。

之后,周总理也步入了会场。廖耀湘压根儿没想到的是,周总理居然会直接点他的名,要求见他一面。

让他更为惊讶的是,周总理居然还要给他分配工作。

现在你得到大赦了,成了新中国的一份子。咱们国家正缺有本事、有经验的人,我这儿有个活儿,想请你来干,你愿意接不?

廖耀湘一听这话,立马抬起了头,脸上露出些慌张的神色,他赶紧摆着手说:“总理啊,我自知是个有罪之人,能活到今天已经是天大的福气了,我哪还敢奢求为国家做什么贡献呢。”

周恩来紧紧握住他的手不放,说道:“能认识到错误并改正,那就是最大的功劳。爱国这事儿,不在乎什么时候开始。你的本事和经验,对国家来说可是宝贵的资源。眼下我们正在搞政协和文史工作,你黄埔出来的,古文功底深厚,还懂军事政治,干这行再合适不过了。”

廖耀湘一听这话,眼睛立马就红了。他神情复杂地盯着周恩来,好几次张嘴想要说话,可就是发不出声来。

过了好一阵子,他缓缓地点了点头,说道:“要是国家有用得上我的地方,我肯定愿意出一份小力。”

后来,廖耀湘转行干起了文史研究的工作,还被请去做了全国政协委员。

刚开始,他对这份新工作挺不熟悉的,但没过多久,他就全身心地进入了新的岗位。

他下功夫搜集并整理好民国时候的文史材料,还加入了编写军事史书籍的工作,拼尽全力拿自己的学问去填补以往的失误。

廖耀湘不光搞文史工作,他还热心推动两岸关系。他觉得,自己有过黄埔军校的经历,再加上以前的当兵日子,能在让两岸关系变得更好这事儿上,出上一份特别的力。

到了1964年,廖耀湘又被选为了全国政协委员。从那以后,他不仅在历史文化这块儿继续使劲儿,还靠着自个儿的影响力,使劲儿推动了两边的沟通和往来。

廖耀湘特赦后的日子,他用自己的行动表明,只要一个人真心悔过,重新站到人民这边,那他仍然能对社会有所贡献,发光发热。

新中国那宽广且包容的胸襟,在他这一辈子体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