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 孙怡母女畸形的共生关系, 才是她不幸婚姻的根源吧

文 | 小雯

你有没有发现,一个女人的婚姻能不能幸福,往往要追溯到更早的时候——她和母亲的关系。

孙怡,一个长相明媚、气质灵动的女明星,表面上住着北京大别墅,父母帮忙带娃,女儿上国际学校,看似拥有人人艳羡的人生。

但透过综艺节目里不经意的片段,才发现她和母亲之间,有一种“畸形的共生关系”。

这种关系,表面上是母爱的托举,实际上却在潜移默化地塑造了孙怡的人格缺口,最终映射到她的婚姻悲剧。

心理学里有个词叫 “依恋模式”。它指的是一个人小时候与父母的相处方式,会成为她日后亲密关系的底层脚本。

孙怡母女的互动,就是典型的“缺位+补偿”的模式,而这种模式,几乎注定了她在婚姻里会反复受伤。

一、母亲的缺位与补偿:一场延迟的爱

节目中,孙怡的父母首次出镜。父亲幽默风趣,母亲尚丹丹干练飒爽。镜头扫过整洁明亮的别墅,观众心生羡慕。

但孙怡妈妈的一句话,却让人心头一沉:“我把后半生都用来帮女儿托举,让她无忧无虑、实现财富自由。”

看似温暖,实则是一种延迟的补偿。

22岁时,尚丹丹生下孙怡,却因为忙着在市场卖衣服赚钱,把两个女儿丢给奶奶抚养。

孙怡的童年,是在母爱的缺位中度过的。没有被足够回应的爱,会让孩子长大后习惯等待,而不会主动去爱。

心理学研究表明:原生家庭缺位的母爱,会在孩子心里留下“依恋断裂”,成年后容易形成“焦虑型依恋”。

这样的孩子,一方面渴望亲密,一方面又害怕失望,常常在关系中徘徊。

如今,孙怡妈妈把所有的爱都倾泻在外孙女大福身上,表面上是弥补,其实是把历史重新复制一遍。

孙怡小时候没得到的母爱,如今她的女儿大福,也同样缺失母亲的陪伴。

这就是共生关系最可怕的地方——爱从来没有消失,但它总是来得太晚,方向也总是错位。

二、朋友式母女:责任的转移与角色的错位

孙怡曾在节目里说:

“我想和女儿当闺蜜,不想做传统的母亲。”

这句话乍听很时髦,但其实是一种“逃避责任”的信号。

母亲的角色,不仅是陪伴,更是教育和边界的设定。

心理学认为,父母要给孩子提供“足够好的抚育”,既包含爱,也包含规训。**孩子需要通过父母的“张弛有度”来学会自律和社会化。

但“闺蜜式母女”本质上是角色的错位。母亲不愿意施加必要的教育压力,而是把责任转移给自己的母亲(外婆)。

于是,孙怡继续当“少女”,外婆成了真正的“母亲”。

这种错位,让三代人陷入畸形的循环:

孙怡小时候缺母爱 → 养成疏离与等待的性格;

孙怡长大后不敢承担母亲责任 → 把女儿交给外婆;

外婆弥补式教育 → 再次制造缺位。

这不是偶然,而是一种 “跨代传递”。心理学家鲍恩提出的家庭系统理论指出:未解决的家庭创伤,会跨代传递,直到有人勇敢地打破循环。

遗憾的是,孙怡并没有打破,而是在不自觉中延续。

三、母亲的三观:看似开明,实则自私

孙怡妈妈曾公开说:“我从不让女儿做饭洗碗,怕她们学会了,将来在婆家太辛苦。”

很多观众听后拍手叫好,觉得这是个开明的母亲。可细思极恐。

做饭,本质上不是为别人服务,而是一种生活能力。

就像开车一样,学会了未必天天用,但不会就意味着失去掌控自己生活的能力。

心理学里有个词叫 “习得性无助”。

当一个人从小被剥夺学习生活技能的机会,她会习惯性依赖别人,潜意识里觉得“我不用负责”。这种心态,一旦带入婚姻,就成了隐形的炸药包。

孙怡就是这样。

她不会做饭,婚后全靠外卖;

她不带娃,把责任推给妈妈;

她享受恋爱的甜蜜,却逃避婚姻的琐碎。

这种“只享受、不付出”的模式,正是母亲三观的产物。母亲以为自己是在保护女儿,其实是在剥夺她独立承担的机会。

真正的爱,不是替孩子挡掉所有风雨,而是教会她穿越风雨。

四、婚姻的崩塌:依恋缺陷的必然结果

孙怡和董子健的婚姻,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危机。

她渴望浪漫,享受被照顾,却缺乏维系关系的能力。

面对家务和责任,她选择逃避;面对婆家,她缺乏勇气去建立平衡;面对伴侣的需求,她更多时候表现出冷淡。

这正是“焦虑型依恋”的典型表现:

既渴望靠近,又害怕承担;

既想要爱,又害怕失望。

心理学家约翰·鲍比说过:

“依恋关系是人生的第一段爱情,而婚姻,是对这种关系的再次验证。”

孙怡没在母亲那里学会爱与责任,所以在婚姻里也无从实践。

当婚姻走向破裂,母亲依旧无条件支持她:

“没事,你回家就好。”

这让孙怡依然是那个被庇护的小女孩,而不是能独立承担的女人。

这种支持,看似温暖,实则剥夺了她成长的最后机会。

五、感情模式的摇摆:再一次的复制

2023年,孙怡与恋综嘉宾滕光正的暧昧被曝光。

一边发文“让他滚了”,一边又被拍到亲密同框。

一边想要“飒爽大女主”,一边却在情感里反复拉扯。

这种矛盾,其实就是原生家庭烙印的继续:她既渴望爱,又无法经营爱。

心理学里有个概念叫 “情感饥饿”。

童年时缺失的亲密感,会让人长大后不断寻找替代,但又因为缺乏健康的关系模板,总是反复受伤。

孙怡在感情里的“反复横跳”,不是任性,而是深层心理的必然。

六、共生关系的本质:爱与控制的纠缠

很多人看孙怡母亲,觉得她很伟大:

帮女儿带娃8年;

为女儿打理别墅;

永远做她的港湾。

可这其实是一种“共生关系”。

心理学上的“共生”指的是:母女之间过度黏连,彼此界限模糊,爱和控制纠缠在一起。

孙怡的独立性,被母亲的“庇护”悄然消解。她享受着被照顾的舒适,却也失去了成长的空间。

这样的母爱,看似丰盛,实则是枷锁。

七、梅娘说

别再羡慕孙怡的黄金单身方式了,也别羡慕她的北京的大别墅了。

真正的幸福,也许就藏在普通人的家庭生活里,那里有真正的母慈子孝,母亲与女儿不会过度共生,母亲不会自私地剥夺女儿的成长空间,不会一开始就教女儿提防婆家,这种爱与责任错位的模式,会影响女儿一生的幸福。

孙怡的不幸婚姻,并不是单纯因为性格,而是母女之间畸形共生关系的投射。

她的母亲爱她,但这种爱里混杂着补偿、交换和控制;她也爱女儿,却重复着同样的缺位和逃避。

母女的共生关系,如果不被看见和打破,就会像一条锁链,把三代人拴在同一个轮回里。

愿孙怡能意识到这一点,真正为自己和大福,画出清晰的边界。

毕竟,幸福婚姻的起点,不是找对了谁,而是先学会独立地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