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内塔尼亚胡政府明确了打算全面占领加沙的目标,但他也特别强调,以色列不会一直把这个地区纳入自己的统治之下。话虽如此,这个军事占领的赌注可不小,风险也很高,不仅可能危及以色列人质的生命安全,还可能严重影响国家的防御能力、财政状况和经济发展。而且,“两国方案”或许也会因此彻底泡汤。
之前路透社报道,哈马斯似乎有点让步,准备撤出加沙地带,但他们也强调:以色列不能全面占领加沙,而且只有在以军退到双方商量好的区域之后,他们才会兑现撤离的承诺。
说实话,哈马斯已经做出了一个极限的让步,这基本上达到了内塔尼亚胡他们设定的停战条件,但目前内塔尼亚胡还没有回应,可能是两边私下还在谈关于恢复对话的事,也可能是他另有打算。不管怎么样,对于内塔尼亚胡个人来说,哈马斯提出的这个条件其实已经是最合适的方案了,要是他还坚持军事占领,那局势肯定很糟,回想过去,加沙对于以色列来说一直都是个“灾难区”。
在历史上,以色列曾经管过加沙38年。到了2005年,以色列军队主动撤出,那时觉得维持控制成本太高,不划算,彻底放手了。
以色列在管控加沙时,采用了两套策略:一招硬,一招软。硬的那一面,是以色列对这个区域实行军事统治,直接干预当地居民的生活,比如施行“戒严”,限制行动自由,以及对任何被看作威胁的行为进行严厉镇压。
军事化管理还意味着以色列军队直接驻扎在加沙的街区里,严密监控居民的生活点滴、居住环境、土地使用情况,以及人口的流动和迁徙。
舒适的一面是在严格监控下,每天有2到3万加沙人可以进入以色列工作,为以色列经济输送低成本的劳动力量,同时也提高了加沙居民的收入水平。上个世纪70年代末,加沙的GDP三分之一来自在以色列工作的收入。
另一方面,以色列在加沙走廊推行基础设施的改善,像建设道路、供应水电啥的,不过大部分是为了满足以色列定居者的需要,跟加沙居民关系不大。以色列还出台了一些经济激励措施,想用这些手段安抚加沙人,但土地被征用、建定居点这些事儿引发了加沙民众的不满,也变成以后加沙地区不断冲突的根源。
2005年,沙龙宣布单方面从加沙撤兵,作为历次中东战争中打出名头的将军,他自然懂得土地来之不易,但他还是决定撤军,主要原因是加沙带来的麻烦实在太多啦!
因为安全成本实在太高,附近的武装组织不断袭击以军和定居点、屯垦区,搞消耗战和游击战,这让以军真是十分头疼。
再说人口平衡的问题。加沙这边的人口密集,出生率远比犹太人高,持续的占领会让以色列境内的阿拉伯人口比例不断攀升,这就像块不定时炸弹,搞不好会影响到一个纯粹犹太国家的稳定。
第三点,外界的压力实在太大;第四点,就是经济压力也很沉重。以色列每年都得拿出一大笔国防经费用来维护在加沙的定居点,这样一来,国家的财政压力变得越来越大。沙龙心里很清楚,要是一直这样耗下去,以色列的财政肯定会出大问题,长远来看,没有办法支撑下去了。
到2025年,加沙和2005年的情况完全不一样了,掌控或控制加沙的难度已经比以前高出百倍。近两年的冲突让加沙人民比以往更讨厌以色列,这会让以色列军队面临更大的安全压力。
更要紧的是,内塔尼亚胡虽说他们不打算永远占领这个区域,但一旦真的占了,想要撤出来恐怕难度挺大。这是因为,以色列的极右翼势力不会轻易放手加沙,正巧他们也是内塔尼亚胡执政联盟的成员。这就意味着,以色列军队可能要无限期地待在加沙,得为此不断付出代价。
所以说,内塔尼亚胡一旦占了加沙,都不算什么胜利,更像是灾难的开端,说不定他的政治前途都得就此画个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