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手下“四大金刚”的暮年生活
编者按:被誉为“四大金刚”的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黄永胜,这四位历经沙场的老将,在林彪麾下赫赫有名。然而,他们因涉及林彪反革命集团,遭到了人民的审判。判决后,他们被监禁服刑,随后获得保外就医的机会,直至晚年。在这段保外就医的时光里,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当繁华褪去,他们的人生感悟又有哪些?
吴法宪:习书法,养老无忧
自1971年“九一三事件”爆发,吴法宪身陷囹圄,被判处长达17年的有期徒刑。直至1981年8月的一个寻常日子,公安部迎来了一位副部长,他找上了吴法宪,与之进行了一番谈话:“中央高层已经做出决定,你将被释放出秦城监狱,并获准在济南保外就医。在那里,你将与妻子陈绥圻团聚,同时可携带一到两名子女,以共同照料你们的生活。为确保你的安全,你抵达济南后需更改姓名,至于新名,可自行思量。”历经漫长的等待,这一天终于到来,吴法宪喜出望外。他将名字更改为“吴呈清”,此乃他早年曾使用的名字。9月15日晨,在公安人员的护送下,吴法宪乘车离开了秦城监狱,踏上了保外就医的旅程。
摆脱了高墙与电网的束缚,远离了密集的铁栅栏和全副武装的警卫,伴随女儿巴璀的陪伴,吴法宪终于深切地感受到了自由的真谛。自十五岁加入红军的那一天起,他便置身于集体生活的洪流之中。烹饪技巧、生活用水,乃至人民币的换算,对吴法宪而言都是陌生的领域,更不用说操作煤气灶了。所有这些,都需要从头开始学习,幸而有女儿无微不至的照顾。
“让老红军优先购买!”
吴法宪于某日购得一条棉褥,肩负着它,沿着街道不紧不慢地返回。一名年轻人目睹此景,未经询问便取过棉褥,替他扛起。吴法宪顿时心生疑虑,质问年轻人为何在光天化日之下抢夺他的物品。年轻人迅速解释道,自己并非行窃,只是因见吴法宪年纪已大,主动提出帮忙送至家中。这一举动让吴法宪深受触动。
“我的字其实并不出色,只是因为我的‘名头’,才让我的字声名远播,臭名昭著罢了。”
在20世纪90年代,山东省委为吴法宪进行了住房调整,特意拨予他一栋独立庭院的住宅,从而极大地改善了其居住环境。同时,医疗部门也为身患多种老年疾病的吴法宪提供了优质的保健医疗服务。
2004年10月17日,下午3时58分,吴法宪于济南走完人生旅程,享年89载。
李作鹏:回忆录出版,坚持原名。
1981年1月23日,我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作出最终裁决,认定李作鹏为林彪反革命集团的首要分子,并依法判处其有期徒刑十七年,同时剥夺政治权利五年。在李作鹏接受保外就医期间,组织部门提出要求其变更姓名。起初,李作鹏对此表示抗拒,经过反复沟通与劝导,他才最终同意更名为“李明”。
“必须更改作者名,方有可能出版。”李作鹏坚定回应:“我李作鹏便是李作鹏,坐不改姓,行不改名。”书商继续劝说道:“若坚持原名,或许只能考虑国外出版。”李作鹏怒斥:“不,身为中国人,我绝不赴国外出版。只要中国愿意出版,否则就让它被老鼠啃食。”最终,出版一事不了了之。
2009年1月3日拂晓7时30分,李作鹏将军与世长辞,享年九十五载。
邱会作:关注时事,相伴终身
“无论我被囚禁还是被判刑,一切皆由中央决定,我的立场是坚决服从。”
1981年9月,邱会作以保外就医为由,被安排于西安定居,每月所领生活费定为100元。他与夫人胡敏一同过着平凡的日子。自1983年开始,其每月生活费上调至200元,粮票增至30斤,食用油分配增至半斤,同时享有在省人民医院就诊的待遇。
告别秦城监狱之际,邱会作向监狱负责人表达了简单的愿望:“我并无其他要求,只希望居住环境能配备暖气、洗澡设施,以及便捷的医疗条件。”然而,抵达住所后,恰恰缺少了这三项基本设施。邱会作遂向陪同前来的秦城监狱人员提出:“请带我返回北京监狱。”虽然保外就医赋予了他相对的自由,但他的这一请求仍让北京方面的人感到意外。他们安慰邱会作的儿子:“务必劝慰你父亲,让他不要对生活失去信心,相信生活中的困难终将克服,一切都会逐渐变好。”邱会作的妻子胡敏,原籍陕西长安县,是一位拥有五十年军医经验的大夫,对丈夫的照料无微不至。他们夫妇与邻里间关系融洽,相处和谐。
“我对记者并无好感,他们往往捕风捉影,以讹传讹。我未曾接受过任何采访,但他们却纷纷撰写文章,甚至有的文章纯粹是无稽之谈。”那些在书摊上一度畅销的“文化大革命”内幕书籍,邱会作起初仅翻阅了几本,却发现其中虚假成分过多,从此便不再涉猎。
在西安逗留期间,邱会作屡次因病入住医院,其中多数是在军队医院中度过。每当军队中的同仁识得他,无不习惯地以“邱部长”或“老首长”称呼。每当邱会作入院,胡敏便忙碌起来,她四处奔波,细心安排治疗事宜。两位满头白发的清瘦老人,步履维艰,却相互扶持,这一幕令人动容。他们密切关注国家及世界的重大新闻,每日需向邻里借阅报纸。邱会作恪守“快借、快读、快还”的原则,因此邻居们都乐意将报纸借与他。
直至1992年,生活境遇始现转机,邱会作受政府关照,安置于陕西西安的干部休养所,每月享有1500元的生活津贴,并特配一辆轿车供其使用。进入2001年尾,邱会作健康状况恶化,被紧急接回北京,入住协和医院治疗。2002年7月18日,邱会作在北京协和医院走完人生旅程,享年89载。
黄永胜:保外就医,病故。
黄永胜,湖北咸宁之籍,自投身红军起,历经从士兵至班长,再到排长的职务升迁,累积数十年赫赫战功,终至担任解放军总参谋长之要职。
九一三事件之后,周总理特地寻访了林总麾下的“四大金刚”,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言道:“我向你们郑重承诺,只要你们恪尽职守,主席依旧坚信你们的忠诚。即便你们需要接受调查,我亦会竭力保护你们的家属,确保他们安然无恙。若有一丝一毫的损失,一切责任由我承担。”
数位资深将领失去支柱,不得不信赖中央的决策。不久,中央当局又对他们提出要求,要求他们逐一上交所有机密文件和往来电报。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十日过去了,仍无任何消息传来。
在近期的十天里,黄永胜这位“四大金刚”成员有何动向?他闭门不出,深居简出,整日埋头于焚烧文件。步入晚年的黄永胜之子好奇地询问:“父亲,传闻您正在烧毁文件,甚至导致一个水缸破裂,这真的吗?”黄永胜坐在沙发上,长叹一声,回答道:“我就是要这么做,难道不烧他们就会罢休吗?说到底,烧与不烧并无差别。”
年迈体衰的黄永胜,忆及往昔,情绪愈发激昂。此时,他的儿子,也就是本次采访者,趁机追问:“您当时都焚烧了些什么呢?”
黄永胜稍作喘息,接着说:“主要涉及销毁照片和一些文件。每当看到林总的影像,我就心生怒火。为何你选择逃避?一旦你离开,所有解释都变得徒劳,一切真相都落入他人手中。”
啜了一口茶,黄永胜感慨道:“你一旦离去,我们该如何是好?这其中的难处,我们难以明说。经过这次焚烧,我才领悟到照片并非易燃,火焰呈现绿色,稍纵即逝。不得不反复点火,我尝试用纸张文件引燃照片,却依旧难以烧透。无奈之下,只得反复烧灼,高温导致容器破裂。烧毁的多数是与林、叶的合影,若留存,不知照片中的人物将面临何种困扰。”
自国家建立以来,黄永胜原本任职于广州军区。在那个时期,民间对他素有“未来中南之主”的美誉。然而,这样的赞誉显然过分夸张。实际上,黄永胜主要负责军事事务,而民政工作则主要由陶铸负责。
在特别法庭上,面对法庭上的指控,黄永胜始终不肯承认,只是说:“我与林彪只是普通的上下级关系,不知道他迫害党内干部的事,至于你说的这些事,我记不清楚了。”
黄永胜原本有机会在狱中积极配合改造,从而获得与其他人同等的保外就医资格。遗憾的是,他未能跨越心中那道障碍,导致负面情绪对身体健康产生了严重影响,最终黄永胜不幸患上了肝癌。
著名作家白刃曾评价黄永胜,尽管言语间常显粗犷,却内藏文雅,精通百首古诗词,偶有佳作问世。白刃曾目睹黄永胜珍藏的一张旧照,其背后题诗云:“南征北战二十春,今日南下见多亲。战友已故我独回,小照一纸今犹存。”黄永胜的夫人项辉芳回忆道,他热爱阅读各类杂书,无论是武打、风水还是相学,皆能通晓。家中藏书逾千册,他对古典音乐情有独钟,尤其钟爱京剧。在黄永胜的卧室内,摆放着一台老式的留声机;在洗手间,则有一台日本进口的磁带播放机。即便工作繁忙,他亦会不时地聆听一段。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黄永胜向组织提出了一个愿望:“若得允许,我愿再披上那件梦寐以求的55式军装。”组织顺应了他的心愿,于是,黄永胜身着这身饱含情感的军装,走完了他的人生旅程。
1983年4月26日,黄永胜在青岛接受保外就医之际,不幸因病离世。另有一种说法认为,他在患病后回到北京治疗,最终不幸病故。
电子书有售,有意者后台联系。
注释
在文化大革命的风云变幻中,黄永胜身兼广东省革命委员会主任之职。1967年伊始,在军委的扩大会议上,他诚挚地表示:“恳请中央文革小组更加紧密地遵循毛主席的指示,尤其是江青同志,更应如此!”随着文革的浪潮席卷至香港,黄永胜曾提出占领香港的方案,但这一提议遭到了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总理的坚决驳回。1968年,随着杨成武同志被调离原职至北京,黄永胜接任总参谋长的重任。翌年,他又被任命为军政大学校长以及中共中央军委的委员。1971年夏日,黄永胜发布了一份措辞严厉的声明,对周恩来总理试图与美国加强关系的计划予以严厉谴责。
黄永胜对古典音乐情有独钟,自1949年起,他的卧室内便摆放着一台价值连城的澳大利亚古董式老式唱机。而早在1960年代,他就已在洗手间安装了一台来自日本的磁带录音与播放设备。
黄永胜平素待人严谨,尤其对高级将领,态度更是严肃;然而,对待下属,他却展现出异常的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