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陈明仁与林彪曾在四平街发生过激烈冲突。1949年8月,陈明仁在长沙率领部下起义后,许多人对于林彪与陈明仁之间的相处状况感到不安。毕竟,在四平街一役中,林彪曾让陈明仁占了上风,而如今整个中南军政大权均掌握在林彪手中。陈明仁的起义部队亦被改编为解放军第21兵团,隶属于林彪领导下的第四野战军编制之下。
林彪对陈明仁起义部队的改造工程极为关注。他严格遵循毛泽东主席及中央军委的指示精神,针对性地从以下数个方面着手,全力以赴地对该部队进行深化改革与重塑。
首先,加快政治和组织改造。
一支队伍往往承载着历史传承与血脉相连。然而,对这种传承与血脉进行改造,并非易事,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尤其是与其它起义部队相比,陈明仁所率起义部队在政治层面更为复杂。白崇禧策反的大量人员便是明证之一。在起义队伍中,部分成员是在解放军所向披靡的大规模进军中,出于无奈而起义的;另有部分人员,内心深处尚存观望情绪,甚至不排除其中夹杂着极少数顽固的反动分子。
鉴于此,林彪决定首先在政治层面着手,逐步推进,通过深入人心的政治思想教育,让他们理解为何而革命、如何进行革命等基本道理,进而自觉地转化为一名合格的人民解放军战士。
其次,我们重视选拔和培养积极分子,并对表现不佳的干部进行分阶段的专业培训。
21兵团当时约有三四万之众。鉴于起义队伍成员构成复杂,素质参差不齐,林彪将军深谙带兵之道,他始终坚守两点原则:一方面,对那些表现优异、积极进取、迅速融入解放军的进步分子,给予优先提拔与重用。通过这些进步人士的实际行动,树立典范,进而激励和影响整个起义部队。
另一方面,对于较为落后的干部,我们实施分阶段的集中培训,显著增强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旨在切实摒弃陈旧的思想、观念和传统。同时,我们致力于强化他们对解放军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帮助他们尽早转变思想观念,卸下政治重担,从而能够完全融入解放军这个大家庭。
第三、对陈明仁所率领的起义部队,着手进行编制上的完善与扩充。
“一旦该兵团在编制整顿和纪律建设上取得一定成绩,便应及时为其补充人员和武器”,“大约在一年之后,若该兵团表现卓越,并且我们能够集结更多的地方部队,诸如独立师团等,便可以考虑组建一个新的军并入该兵团,以使陈明仁指挥的军力增至三军”。
秉承毛泽东主席的指示精神,林彪对此进行了深思熟虑:待广西战役告一段落,他计划调集两三个由东北调入的独立师,或是一个完整的军,与陈明仁部队进行合并或混合编制。换言之,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林彪便对陈明仁的兵团实施了补充与强化,这一举措充分展现了林彪执行主席指示的决心与力度。
第四,为响应陈明仁的恳请,将俘虏的国民党62师士兵悉数编入起义部队。
陈明仁之所以特地向林彪提出,将俘虏的国民党62师官兵补充至21兵团,其背后有着深刻的考量。
原本,62师师长夏日长与陈明仁关系亲密,堪称陈的忠实心腹。在起义通电的大名单上,夏日长的名字与程潜、陈明仁等38位将领并列。陈明仁更是将全家老少的安全托付给了夏日长。夏日长为了确保陈家人的人身安全,特地派遣自己的亲信警卫营长,将陈明仁的家人秘密转移至安江。这一举动让白崇禧多次企图利用陈明仁的家人作为人质,却始终未能如愿以偿。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漫长的夏日里,62师在起义过程中遭遇了波折。关键在于,参与起义签名的14军军长竟公然反戈一击,他下达严令,要求各师不得擅自调动,除非得到他本人的指令。结果,62师未能按时完成起义。此后,该师屡次试图宣布起义,却始终找不到恰当的时机,直至被39军的部队团团围困。
此刻,一方面,39军的前沿部队由于未能接收到62师的起义通知,仍计划采取武力手段解决62师。另一方面,62师虽始终坚守信念,却因情报等相关工作准备不足,不敢公开打出起义的旗帜。结果,双方不期而遇,意外地发生了冲突,幸而战事仅持续了十多分钟,62师的先锋部队便接到指令停止射击。最终,62师的全体官兵在师部集结,交出了武器。
正是这一起义未能如愿的曲折历史,特别是夏日长曾经救助过陈明仁的亲人,这份恩情铭记在心。因此,陈明仁特意提议,将62师的俘虏官兵编入21兵团。
1949年11月2日,距离陈明仁率部起义仅过去三个月,林彪便向毛泽东主席发出电报,详尽地汇报了关于对起义部队进行改造的初步情况和相应的建议措施。
两天后,毛泽东主席向林彪发出回电,对其对陈明仁起义部队的改造措施表示高度认可,并特别强调:“你对陈明仁部所采取的方针是正确的。”同时,主席亦明确指示:“若62师的俘虏兵尚未被分散,可将其分配给陈(明仁)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