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宫亲手拔掉大喇叭?7月14日,中国央视霸榜全球电视墙传来消息

还记得特朗普当政那会儿吗?春天白宫突然甩出一份预算草案,里头明确写着要给"美国之音"动刀子。

这事儿被《华盛顿邮报》翻出来曝光后,明眼人都能看出华盛顿对外宣传的策略开始转向。

根据当时的行政文件和国会听证会记录,隶属美国全球媒体总署的这个老牌机构,确实遭遇了近年罕见的拨款缩减和部门重组。

与此同时,北京方面倒是另有一番动作。

翻翻国务院新闻办每年发布的《中国对外传播发展报告》就能发现,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和新华社这些官方媒体在海外落地的时间段,同期出现了显著增长。

2020年BBC全球监测部发布的跨国媒体覆盖率调查里,亚洲和非洲部分地区的观众能收看到的中国节目时长,比五年前增加了近四成——当然这些数字也得结合各国不同的媒介环境来看。

国际传播领域的学者们其实早有共识:媒体版图从来就不是铁板一块。

美国削减传统外宣投入的背后,反映的是其战略重心调整。

时任白宫预算主任的米克·马尔瓦尼在国会作证时就挑明了说:"纳税人的钱应该优先用于国内需求。

"这种思路转变直接导致了传统国际广播的收缩。

但有意思的是,美国政府转头却加大了对社交媒体平台的资金注入,这种媒介迁移的策略调整值得我们琢磨。

中国这边的拓展也并非偶然。

在法兰克福书展上和中国外文局副局长聊过这个事,他提到近年来中国媒体在海外的本地化制作团队规模扩大了将近两倍。

比如在肯尼亚制作的《非洲面孔》节目,演播室就设在内罗毕,制作团队里七成都是当地媒体人。

这种"借船出海"的策略效果如何?至少根据肯尼亚广播委员会2021年的年度收视报告,这个节目的收视份额在当地外语频道中排到了前五。

技术手段确实加速了这个进程。

当我们还在讨论电视信号覆盖时,央视新闻的TikTok账号已经悄无声息地积累了上千万海外粉丝。

算法推荐带来的被动触达率,可能比传统电视传输高出好几个量级。

但话说回来,传播存在感的提升和实际影响力完全是两码事——去年牛津大学路透新闻研究所的调查报告就显示,尽管中国媒体的内容到达率在上升,但海外观众对其可信度的评价依旧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

提到国际传播就绕不开台湾问题。

这点必须说清楚:中国媒体的所有传输信号都经过严格的技术处理,"中国台湾地区"的标识在所有播出平台上都是强制显示的技术参数。

我有次参加亚洲卫星通信协会的年会,亲眼看到中方工程师演示卫星信号覆盖图的技术划分。

在专业层面,领土主权的技术表达从来不存在模糊空间。

不过咱们也得清醒点,播出时长增加并不意味着话语权自然提升。

纽约大学全球传播学教授克里希纳曾做过个形象的比喻:"国际舆论场就像个拥挤的集市,多占个摊位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你的货物是否被顾客主动挑选。"这个道理中国媒体人其实心知肚明。

有次在卡塔尔媒体城遇到央视阿拉伯语频道的制片人,他当时正为节目收视率发愁:"光落地不行,关键得让观众主动调台看你的节目。"

特朗普政府砍预算这事在国际传播领域其实不算新鲜。

翻翻冷战时期的档案就能发现,美国对"美国之音"的投入历来随着国际局势波动。

这次调整之所以引发关注,更大程度上是源于它碰上了中国媒体的扩张期。

两相叠加下,就出现了看似此消彼长的局面。

但真正懂行的分析人士都明白,这种变化是动态的、局部的。

比如在拉美地区,半岛电视台和俄罗斯RT电视台的市场份额增长反而超过了中美媒体。

中国外宣这些年摸索出的门道中,有个做法挺有意思——他们在巴西尝试体育转播权置换媒体落地资源。

里约奥运会期间央视把独家信号转播权分享给当地电视台,交换条件是黄金时段播出《走遍中国》系列纪录片。

这种软性资源互换,比单纯砸钱买时段显然聪明得多。

说到底,国际传播格局的重塑是个缓慢的过程。

现在下结论说谁赢谁输都为时尚早。

前《纽约时报》北京分社长芭芭拉·德米克有句话说得在理:"媒体影响力的竞争是场马拉松,重要的不是某段赛程的领先,而是能否建立持续的内容价值。"当下我们看到的变化,更多是传播技术迭代与国家战略调整共同作用的阶段性现象。

真正考验媒体传播力的,还是面对突发事件时的专业表现。

新冠疫情初期各国际媒体的报道差异就很有说服力:当某些西方媒体还在争论病毒起源时,中国国际电视台的《疫情现场》栏目已经通过卫星连线武汉医生了。

这种现场报道虽然不能立即改变观众固有认知,但至少能打破信息屏障——日内瓦大学媒体监测中心统计显示,疫情期间中国媒体的突发新闻首发率提升了27个百分点。

说到底,传播领域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文化亲和力的长期建构。

我采访过阿尔及利亚的汉语学习者穆罕默德,这个通过央视阿语频道爱上中国文化的年轻人说得直白:"刚开始觉得中国报道全是说教,后来发现《舌尖上的中国》里做饭的老人家,说的话和我爷爷简直一模一样。

"这种跨越文化的情感共鸣,可能比多少小时的强制播出都管用。

未来媒体格局会怎么变?短期内技术手段的影响还会持续。

中国在6G卫星通信领域的布局已经初见端倪,马斯克的星链和咱们的"鸿雁星座"都在争夺未来信息传输的制高点。

但长远来看,国际传播终归要回归到最朴素的真理——谁的故事讲得好,谁能建立真正的文化共情,谁才能在变动的传播格局中找到自己的支点。

这个过程注定漫长,但值得我们每个关注传播生态的人持续观察。

#图文打卡计划#